文档介绍:山穷志不穷 功夫到了效益升
王田利
新义村是静宁县雷大乡的一个山区小村,全村685人,有耕地2600多亩,自从2004年发展果树以来,走出了一条以果致富的好路子,种植业效益大幅提升,目前全村种植苹果1800亩,2011年全村挂果面山穷志不穷 功夫到了效益升
王田利
新义村是静宁县雷大乡的一个山区小村,全村685人,有耕地2600多亩,自从2004年发展果树以来,走出了一条以果致富的好路子,种植业效益大幅提升,目前全村种植苹果1800亩,2011年全村挂果面积1400多亩,果品收入700多万元,人均果品收入超过1万,2012年预计果品收入可达1000万元,。2011年涌现出了王来喜苹果收入11万元(5亩)高收入典型和王军2亩苹果收入6万多元的高效典型。新义村的经验充分说明,发展苹果生产是山区可行的致富之路,只要科学发展,土地里面是可以挖出黄金的。2012年6月,笔者随静宁县人大组织的静宁果产业调研小组,深入新义村,调研了新义村的果产业,根据现场调查及与果农、村干部的座谈,笔者认为,新义村发展苹果产业的主要经验有:
1 转变观念,确定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
新义村为山区村,2004年以前,以种植小麦、玉米、洋芋等农作物为主,虽然土地面积较大,但广种薄收,生产效益始终上不去,而相邻的治平乡群众由于发展苹果较早,1年苹果亩收入大多在万元以上,鲜明的对照,让新义村看到了发展差距,当时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积极争取,于2004年雷大乡列项,将新义村确定为整村推进项目村,将苹果确定为主导发展产业,开始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年种植苹果1800亩,为种植业效益的提升打好了基础。
2 科学发展,搞好配套建设
发展方向明确后,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深入相邻的李店、仁大、治平等苹果产业发展较早的乡镇考察学习,然后扬长避短,开始发展苹果产业。他们汇总考察结果,立足新义村实际,将发展范围确定在海拔1800米以下,在此范围内利用项目资金对土地进行集中治理,通过机修梯田,平整土地,将跑土跑肥跑水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肥保水的三保田,大大的优化了发展环境。在考察中他们发现,老果区在发展中对道路重视不够,给以后生产造成很多麻烦,特别是在喷药、肥料运输、果品采收销售等环节,造成很多不便,有的仅靠人担背驮,极大的增加了劳动强度,因而他们下大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在规划区内一次性整修出一纵八横九条道路,大大的方便了后期管理,新义村的果园基本上全通了机修路。降水稀少,干旱缺墒一直是困扰静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新义村集资在沟道内拦堤筑坝蓄水,目前全村70%的果园可进行提流灌溉。通过土地梯田化、道路网络化、果园水利化设施的配套,使新义村苹果生产能力大大改善,新义村成为静宁果园建设中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典范。
3 抓关键、搞突破
新义村苹果园建设浓缩了静宁县苹果生产的成功经验,由于在建园前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认真的对周边苹果生产区进行了考察,既学习了成功的经验,又发现了生产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力在以下关键环节搞突破,使得发展更具科学性。
品种良种化
他们在考察中发现,凡是周边生产效益好的果园都有一个好品种作支撑,在充分认证的基础上,他们筛选了烟富3号、烟富6号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