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学前儿童注意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注意力的培养
10届小学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徐德媛
一、学前儿童注意力的概念
注意是人们熟避免他人的来回走动影响儿童的活动;墙面布置不应过于花哨;电视、糖果等可能吸引儿童注意力的物品也应摆放在较远的位置。
父母还应注意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适时地对儿童提出适当的要求,与儿童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
例如,当儿童全神贯注地做某件事时,成人不应随意地去打扰儿童。我们经常会看到,儿童正聚精会神地玩着插塑或搭积木,爸爸走过来问一问吃饱了吗,一会儿,奶奶又走过来让儿童去喝果汁,又一会儿,妈妈又叫他帮忙去拿样东西。儿童短短几分钟的活动被大人们打断数次,时间一长,自然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儿童专心做事时,家长最好也坐下来做些安静的活动,切忌在旁边走来走去,打扰儿童。
2、有规律的生活
儿童一日生活的节奏以及各种活动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他的注意力。因此,家长应当注意安排好儿童的生活作息。
让儿童的生活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同性质活动之间的转换要平和,给儿童一个过渡准备。
例如,儿童在户外跑来跑去,心跳加速,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进到户内后,儿童很难立刻进入到绘画或读书等安静活动中。一些家长却要求儿童立刻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是违背儿童的身体器官的运作规律的。
要求儿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宜太长。研究表明,大班末期的儿童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因此,家长在安排儿童的活动时,应当注意调整时间,切忌一天到晚强迫儿童坐着一动不动。
3、培养儿童的自我约束力
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有新异刺激出现时,成人可以约束自己不去关注它,但儿童却很难做到。因此,为培养儿童的注意力,成人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景逐渐提高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
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持久注意的要求变为游戏角色本身的行为规则。
例如,与儿童一起玩“指挥交通”的游戏,让儿童扮演交通警察,事先约定每班交通警察要站3分钟的岗,时间到后才能换岗。在游戏中,对注意力持续时间的要求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儿童可以慢慢地将外在的游戏规则内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
有意识地增加干扰因素来增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比如,家长可以偶尔在儿童做事时,假装无意地把他感兴趣的玩具、图书或糖果等放在他旁边。当儿童表现出要放弃当前的活动去选择新的诱惑时,家长应及时地明确提出要求,让儿童集中注意力。
4、培养儿童注意事物的广度
儿童注意力差的另一表现是不能同时注意多个事物。为此,家长应当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活动来培养儿童的注意广度。
“猜物游戏”
先在儿童面前摆放上汽车、小球、铅笔等多种物品,让儿童观察几秒种,然后让他闭上眼睛,趁机悄悄拿走几样物品,然后让他说出哪些东西不见了。这个游戏要求儿童在观察时,能快速地注意到几个物品,从而锻炼了儿童的注意广度。
注意事项
家长应当注意儿童的年龄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呈现的物品的数量多少、拿走的物品的多少以及观察时间的长短等都应当适当。对于年龄大的儿童,呈现的物品可以多一些,观察的时间可以短一些。
5、激发儿童对活动的兴趣与需要
兴趣与需要是儿童活动的内在推动力,是直接影响儿童注意力的情感系统。为维持儿童对某一活动的持续兴趣,父母应当注意活动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儿童的水平,既要让儿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能感受到一定的挑战。
如果活动内容与儿童的先前经验无关,儿童没有充分的经验准备和能力准备,活动任务超出了其驾驭的范围,即使形式再活泼有趣,也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如果任务难度过低,对儿童来说没有一点挑战,儿童也不会感兴趣,不能集中注意力。
6、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注意是为任务服务的,任务越明确,完成任务的愿望越迫切,注意就越能集中和持久。要想使儿童的注意持久,成人不能强迫他做什么,而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激发他做好这件事的愿望。
因此,在活动之前,家长应当帮助儿童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在活动过程中,家长应当及时提醒儿童,使其注意力始终指向某个方向。
例如,家长和儿童种一颗豆放在窗台上。最初几天,儿童可能出于好奇而经常来看一看。但时间久了,兴趣趋于淡化,自然不会来光顾了。
如果家长能在种豆之前对儿童说:“这颗豆不久会长出绿色的长长的叶子,你要是看到它发芽了,就赶紧来告诉妈妈”。这样就交给儿童一个任务,为了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他就必须经常注意它。
小提示
家长向儿童提出活动目的和要求时,应当注意要求一定要具体,要有明确的指向性。笼统模糊的要求对于儿童维持注意并没有太多的积极作用,因为儿童并不明白应当如何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