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国内十大云计算解决方案案例.docx

格式:docx   大小:39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内十大云计算解决方案案例.docx

上传人:GX01 2022/8/14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内十大云计算解决方案案例.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国内十大云计算解决方案案例
2015国内十大云计算 解决方案案例
2015-08-26 eNet&Ciweek/云创
创新的环境需求,需要建立共享、协同和创新的平台,打破以往项目独立和企业独立造成的沟通和协作壁垒,实现园区的所有企业之间成果分享、技术协作、共同创新。
建设方案:
由于黄河三角洲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不仅要为东营软件园企业提供软件升发测试服务,也是东营市的软件发展的核心计算服务平台,在未来还将作为黄河三角洲区域的公共服务平台,成为拉动黄河三角洲的先进技术的推动力,因此,方案建设内容是在建立云计算架构的同时建立云计算中心平台,再依据项目分期建设的原则,先建立一个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开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其中云计算中心平台还要为将来更多的服务平台建立可扩展的基础。
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平台: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平台是开发测试服务平台和未来的各种电子政务、数字化城市、公共医疗、企业OA
服务等应用服务的部署平台;还可作为山东省内各个计算中心的上级管理、监控、调度和软件资产管理节点,完成全省运算能力、IT 资产等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真正实现全省信息资源的共享。其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项。
作为本地信息基础架构资源池,承载软件交付平台、本地管理系统和内外网统一门户等。
未来作为黄河三角洲内各个云计算中心的上级管理节点、监控节点、调度节点和软件资产管理节点,真正实现全省一盘棋。黄河三角洲云计算管理中心可以对其区域内的闲置软件资产进行临时的租借调用,并且在使用完毕后释放对此软件资产的占用。
提供计算能力的全省共享能力。软件企业的工作是周期性的,在特定的周期内将对计算能力有着很大的需求,例如性能测试阶段,所以实现计算能力的全省共享是非常有必要的。
开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开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的目的是建设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应用交付平台。此平台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和园区提供软件设计、编程和测试的实际操作平台;另一方面,将成为对外统一的软件服务界面,在东营软件园的管理下,完成各个软件园区企业之间的协作开发,使遍布在山东省和各个地市的软件园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着力打造软件开发的航母。
价值所在:
2010 年8 月,东营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己经实施完成后正式上线,在此基础上,东营市还将进一步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吸引国内外知名外包企业在东营软件园建立分包中心和承接基地,全面提升软件园的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将有力地推动东营当地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提升与发展,从而带动整个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进而构建起基地化、集群化、生态化的区域发展格局,成为环渤海最具活力的高端产业板。
东营市副市长李金昆指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国家策略为东营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东营市与 合作的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是东营探索创新途径、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推动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积极尝试。IBM 所提出的‘智慧城市’正是力图实现并不断完善的新城市愿景,东营期待在云计算的助力下建立起真正的“数字之城”。
3、教育云案例
——北京工业大学科教云
背景介绍:
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和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12月,学校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
21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高性能计算平台,作为北京工业大学校园网格的基础设施,是北京工业大学“211工程”、“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对于北京工业大学来说,建立高性能计算平台,并不仅仅是搭建一台高性能计算机这么简单,学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高水平、低成本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给用户提供方便、有效的服务,将高性能计算送到校园用户的桌面上,成为学校的技术支撑平台。同时,北京市和教育部也要求学校建设一个开放的公共计算平台,面向社会和兄弟院校,为企业研发以及市政项目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
通过建设一个传统的高性能计算环境,无法达到上述的目标。根据对北京工业大学现有lT 环境的分析和了解,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传统高性能计算环境操作系统、应用平台单一,应用软件受限制严重,难以满足校内各个院所不同领域的研究需求。
(2)原有校内IT 资源匾乏,对于很多需要IT 资源支持的学科教学和科研带来了限制,无法为学生、老师提供足够的实验和教学环境。
(3)原有校内IT 资源分散、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