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doc

格式:doc   大小:41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doc

上传人:春天资料屋 2022/8/15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_中风病》)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_中风病》)
1/13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_中风病》)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痿病以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要特征,多发病缓慢,渐
进加重;少数患者亦可急性起病,但多表现为双侧肢体无力,与中风病之半身不遂不同。
辨证论治
中风病急性期多以风、火、痰、瘀为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则多转化为气虚、阴虚或兼有痰瘀。中风病证候演变迅速,应注意证候的动态时空性特征,根据病程进展的不同时点,辨别出相应的证候要素及其组合特征,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判断预后。

发病3日以内往往病情变化迅速, 1周之内病情仍可继续加重。中脏腑痰热
内闭清窍者,以清热化痰、醒神开窍为法,腑气不通者及时通腑泻热;痰湿蒙塞清窍者,以涤痰开窍为主,兼有气虚者需及时扶助正气。中经络表现为风痰阻络者,以息风化痰、活血通络为法,缺血性中风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_中风病》)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_中风病》)
5/13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_中风病》)
3/13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_中风病》)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_中风病》)
13/13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_中风病》)
发病1-2周神志转清者可按照中经络辨证论治,以化痰通络为主,缺血性中风可继续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液治疗。如风邪渐息,热象不明显,而渐显正气不足时,当注意尽早加用甘平益气之品以扶助正气。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注意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以同时采用针灸治疗。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病机:肝风夹痰上扰清窍,气血逆乱,脑脉痹阻,经络不畅。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
法半夏9g,白术9g,天麻12g,胆南星6g,丹参15g,香附9g,酒大黄6g。加减:急性期,病情变化较快或呈现进行性加重,风证表现较为突出者,加入
钩藤后下15g,石决明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以平肝息风;若出现呕逆痰盛、舌苔厚腻者,可加茯苓9g,陈皮6g,桔梗9g,或合用涤痰汤加减以祛痰燥湿;痰浊郁久化热出现舌质红、苔黄腻者,加黄芩9g,栀子6g,瓜蒌30g,天竺黄
6g以清热化痰;若瘀血重,伴心悸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者,加桃仁9g,红
花9g,赤芍9g以活血化瘀;若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9g,夏枯草9g以平肝清热。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
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病机:肝郁化火,I5g后风动,风30g煽冲服血逆乱,直冲犯脑。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_中风病》)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_中风病》)
7/13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_中风病》)
4/13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_中风病》)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_中风病》)
13/13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_中风病》)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9g,钩藤后下l5g,石决明九煎30g,川牛膝9g,黄芩9g,栀子9g,夏枯草9g。加减:头晕头痛者,加菊花9g以清利头目;心烦不寐者,加莲子心
9g,炒酸枣仁1g清心除烦;口干口渴者,加麦冬9g,生地黄15g以养阴生津;苔黄腻者,加胆南星6g,天竺黄清化痰热;便干便秘者,加大黄后下6~l0g以通腑泻热。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咳痰或者痰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病机:痰热上扰清窍,阻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腑气不通。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
瓜萎30g,胆南星6g,大黄后下9g,芒硝冲服9g。
加减:若不能及时通畅腑气,则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使清窍蒙塞,加重病情,的用量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而定,以大便通泄为度,不宜过量,防止耗伤正气。热象明显加黄芩9g,栀子9g以苦寒清热;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黄15g,麦冬9g,玄参9g以养阴生津,出血性中风风无继续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