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 “课例研讨”.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 “课例研讨”.doc

上传人:平儿 2022/8/15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 “课例研讨”.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 “课例研讨”
李浩仁 窦国有 摘要:“课例研讨”是校本教研的形式之一,它以一个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通过合作、互动、反思等过程进行主动研究,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本文就“课例研讨”的四种形式作了简要浅谈 “课例研讨”
李浩仁 窦国有 摘要:“课例研讨”是校本教研的形式之一,它以一个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通过合作、互动、反思等过程进行主动研究,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本文就“课例研讨”的四种形式作了简要的阐释。
关键词:课例研讨;形式;教学能力;业务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00-01

“课例研讨”是校本教研的形式之一,它以一个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围绕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而展开研讨的,它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需要出发,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合作、互动、反思等过程进行主动研究,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它研讨的课例不是优质观摩课,也不是应付评价、评估的“做秀”课,而是常态课。
笔者认为“课例研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鲜明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研讨
日常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共同的课题或普遍性的困惑,面对同样的课题或困惑,单凭个人的能力难以解决,如果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困惑比较容易攻克。所以,学校的每次研讨活动就要确立主题,从一个或几个问题开始到生成新的问题结束。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时,可以这样考虑:既然有“等差数列”,那么能否有“等和数列呢?”“等和数列”应该如何定义呢?它有哪些性质?等等,这个问题正是促进教学动态生成的极好资源。数学组的教师应该在备课时对“等差数列概念延伸拓展”这一教学环节要做个精心预设,然后确定一位骨干教师来上这一课。学生会通过类比“等差数列”的概念不但能给出 “等和数列”的概念,还会举出许多例子,还能探索出“等和数列”的一些性质。这样就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会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
二、选取典型的个案,采取合作设计方式进行研讨
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可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课堂教学设计中寻找和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就采用与其他教师“合作设计”的方式进行研讨。“合作设计”是指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基础上的同事间相互备课。首先,教师要进行自主思考,在此基础上,与同事,特别是有经验的同事进行沟通,与教学研究人员对话;其次,在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或集体讨论)中,讲课教师说设计思路,教研组长和其他教师以平等的合作关系,谈如何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可能有什么需要,怎样点拨等。
合作并不是简单的几个人凑在一起,而是大家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例如,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新旧教材在编排上有很大差异,如何上好这节课呢?在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备课组的老师们可以围绕“如何上好这节课”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大家形成共识: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函数概念的本质提示上,要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如汽车行驶里程数与时间的关系、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形变S与受力F之间的关系、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等变量关系来形成函数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