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别人偷了自己的东西【孩子“偷拿”东西怎么办?先别贴标签,四步教你正确引导】
眼前,4岁的小悠悠在自己玩着超市结算机。我和悠悠妈妈坐在她的左右两侧。
"姐,我今天用衣架子狠狠地打了宝宝的腿~
别人偷了自己的东西【孩子“偷拿”东西怎么办?先别贴标签,四步教你正确引导】
眼前,4岁的小悠悠在自己玩着超市结算机。我和悠悠妈妈坐在她的左右两侧。
"姐,我今天用衣架子狠狠地打了宝宝的腿~'悠悠妈妈说得轻声细语,好像怕孩子听到。
"她今天在楼下小区里的小卖部背着我拿了店家的巧克力糖,被我人赃俱获。当着别人的面,我忍住,没有教训她,回家之后,越想越生气越不安,人家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要是不好好管教她,以后怎么了得!于是下了狠心打了她好几下,让她不敢再这么做!'
但悠悠妈妈的不安,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你说,这到底要怎么教,怎么管?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是还是很担心她还会再犯,怎么办?这种行为,说不好听点,就是偷!'
不知如何是好的悠悠妈妈一声叹息。
其实,如果大家仔细回忆下,不少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或多或少有偷偷拿过亲戚家、朋友家东西的经历未经允许动别人的东西的行为,在大人眼中是为"偷'。
但对于孩子,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可能只是大脑萌生了"想要'的念头后,直接产生行为反射这个年纪的孩子,很多都还不具备完全的行为控制能力,也不清楚"偷'和"拿'之间的区别,只是想吃糖、想要漂亮东西的想法占了上风。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孩子有不经允许私自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时,爸爸妈妈们可以坐视不管。只是,我们应该首先追根溯源寻找原因,然后再寻求解决之道。
一、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不随便贴标签
学龄前的孩子,偷拿东西,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边界感不清', 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他们还没有建立完整的认知能力,更无法分清"你的'"我的'物品,缺乏"物权'观念。
所以,当孩子拿走别人的东西时,他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是谁的。这种行为尚且不能称之为"偷窃'。
大人不要轻易地给他们贴上含有道德观念的标签,如"偷窃'"小偷'等不良影响的词语,免得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即使有小部分孩子真的有意偷窃,家长在大发雷霆之前,也一定先理性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偷窃是匮乏感引发的行为,物质匮乏和心理匮乏,后者尤重。只要给孩子足够的爱,不打骂,少定规矩;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依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不装穷也不充阔),让孩子经常感觉父母的宽容和爱,而不是控制,那么孩子根本没有兴趣去偷。
二、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1、沟通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之前,先真诚地请求孩子陈述一遍事情的经过,鼓励孩子说出真相,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接纳他当时的感受,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确保爱的信息得以传递,让你和孩子之间建立亲密和信任。
反之,剑拔弩张的情绪和盲目的惩罚会产生距离和敌意。
2、树立物权意识
父母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物品的权利,别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