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沁园春 忆黄山-古诗-赏析.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沁园春 忆黄山-古诗-赏析.doc

上传人:冷瑟的风 2022/8/16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沁园春 忆黄山-古诗-赏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沁园春 忆黄山-古诗-赏析
  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长锁清秋。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悬崖峭壁,瀑布争流。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后春正取次游。亲曾见,是龙潭白昼,海涌潮头。
  当年黄帝浮丘。有玉枕玉床还在不。向天都月夜,
  词人多年屏居黄山,耽于自然的山水情怀、云林雅趣,使他不知疲倦地遍游山中胜境,甚至不顾寒冷,踏雪觅胜,所以词中写了“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后春正取次游 〞。头两句根据传说写成。相传黄山炼丹峰的炼丹洞里,有二桃,毛白异色 ,为仙家之物,“洞里桃花〞即指此。“仙家芝草〞,那么指服之可以成仙的灵芝草。相传黄山轩辕峰为黄帝采芝处,今峰下有采芝源。写仙桃与仙草,既点出黄山异景,也点出它的非凡的经历 。深山灵秘,正是寻幽探险的最好去处,虽在初春正月,词人游兴仍很高,雪过天晴之后便进山了 。这三句中,“雪后〞一句乃倒提之笔,点明入山寻访仙物时的天气、季节和急迫心情。当他在进山路上,经过白龙潭时,突然想起曾见过的奇景,于是再追述一笔,写了“亲曾见,是龙潭白昼,海涌潮头〞。
  这里用“亲曾见〞三字先作交代,说明所写奇景乃是亲眼所见的实在之景,并非道听途说,或是凭空想象的虚幻之景 。所说“龙潭〞,即白龙潭,在桃花溪上游、白云溪白龙桥下。在那里 ,白云溪受众壑之水,泻入白龙潭。每逢大雨倾盆之时,激流怒注,潭中之水有如雷辊霆击,虎啸龙吟,其势汹涌澎湃,如海潮翻滚,白浪蹴空,令人神骇心惊,不敢逼视。词人用“海涌潮头〞四字加以形容,确实恰到好处。
  过片两句:“当年黄帝浮丘,有玉枕玉床还在不?〞用“当年〞二字提引,点明回叙之意,也见出黄帝浮丘仿佛确曾栖隐于黄山。据说,在遥远的古代,浮丘公曾来黄山炼丹峰炼得仙丹八粒,黄帝服其七粒,于是与浮丘公一起飞升而去。至今,炼丹峰上,浮丘公炼丹所用的鼎炉 、灶穴、药杵、药臼仍然依稀可辨。
  峰下还有炼丹源、洗药溪呢。灵山仙迹 ,神奇动人。可是,词人撇开这些不问,而独独问到玉枕玉床,说明别的灵迹都已见到,而枕卧之具却未曾寻得。想象之中,这本是应该有的 ,如今不见了,却不肯直说,而成心摇曳笔姿 ,问出“还在不〞三字,亲切自然,妙有灵动之感。接下去,词人想入非非,进入幽渺的神话境界,以“向〞字切入,领起四个四言秀句:“向天都月夜 ,遥闻凤管;翠微霜晓,仰盼龙楼。〞所说的天都,即黄山主峰之一的天都峰。其高度虽略低于莲花峰和光明顶,但它风姿峻伟,气势磅礴,拔地耸天,雄冠群山,因尊称之为天帝神都,故名曰“天都〞。
  “凤管〞,即凤箫 。相传春秋时有萧史善吹箫,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萧史教弄玉吹箫作凤鸣,引凤来归,穆公为之筑凤台。后萧史、弄玉俱乘凤而去。凤箫之名即由此而得 。这里说“遥闻凤管〞,那么由望仙峰传说推想而来。相传黄帝 、浮丘从黄山望仙峰飞升时,彩云中遥闻有弦歌之声,黄帝在仙乐接引下驾云而去,后来就有了望仙峰的名称,而峰下之溪那么因此得名为弦歌溪 。词人想,天都峰是黄帝聚会众神之所,“中天开帝庭 ,百灵此朝飨〞,当其降临之时也该是仙乐齐奏的,故而揉合望仙、天都两峰传说,写了“向天都月夜 ,遥闻凤管〞。这两句不仅描绘出夜宿黄山的奇情逸趣和灵异境界,而且点带出天都峰下月洒清辉、山幽峰秀的清美风光。黄山之夜是美的,黄山之晨也是美的 ,所以后面两句“翠微霜晓,仰盼龙楼〞,转而描绘黄山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