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多重耐药菌培训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传播途径:空气、飞沫、接触
多重耐药菌易感人群(危险因素):
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
2、婴幼儿及老年人
3、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隔离措施,必要
时包扎或覆盖被病原体感染的部位。
4、院感疾控科定期督导检查,科室及时跟踪改进(一周内),反馈
表一式两份存于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
5、病人标本复查3次阴性、出院/、死亡,方可解除隔离。院感疾控
科和临床科室做好相关记录。
北京市第六医院
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制度及预警机制
院发【2017】48号
一、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等。
二、严密监测高危人群,提高送检率
1、各临床科室提高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意识,加强对从其他医院转入者及易感者的检查,尤其是对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如气切患者)、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等高危人群要严密监测。
2、各临床科室要提高病原学标本的送检率,做到应检尽检。送检标本要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合格的样本做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应低于4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应低于60%。
三、监测质量及结果分析
1、检验科细菌室要规范地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提高细菌分离培养的阳性率、鉴定和药敏试验的准确率,及时向临床发回报告。对耐多药细菌、泛耐药细菌的出现及时向院感疾控科报告。 同一科室短时间内多重耐药菌感染有流行或暴发趋势时, 则要求进行同源性鉴定, 一旦同科室出现同源性耐药细菌, 院感疾控科应及时向主管院领导汇报,并积极采取隔离消毒措施,严格控制其流行。
2、院感疾控科与检验科细菌室共同负责对病原学检查及细菌耐药结果进行统计,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科室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3、各临床科室要关注医院和本科室的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并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的总结分析报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北京市第六医院
多重耐药菌感染隔离制度和措施
院发【2017】47号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1】5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制定。临床各科室须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隔离措施(13条)
一、病人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在病历夹、患者一览表、床头卡、腕带标贴隔离标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提醒医务人员加强防控。
二、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三、限制病人家属探视,如必须探视每次1-2人,家属应戴口罩、帽子、手消毒,必要时穿隔离衣。
四、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洗手,无明显污染时用速干手消毒剂手消毒,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手卫生5个时刻
二前:接触病人前洗手—保护病人免受你手上病菌侵袭
无菌操作前洗手—保护病人免受包括外来和自身的有害病菌侵袭
三后:接触病人后洗手
体液暴露后洗手
接触病人的周围环境后洗手
—保护自己的周围环境免受来自病人的有害细菌污染
五、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导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确保无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