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春风但愿满骚坛.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春风但愿满骚坛.doc

上传人:十二贾氏 2022/8/17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春风但愿满骚坛.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春风但愿满骚坛
2009年9月,在承德的一次研讨会上,我与诗评家谢冕先生见过一面。谢冕先生有明确的观点,但不唯我独尊。有鲜明的立场,但不趾高气扬,尤其是先生的笑容,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近日整理当时拍下的旧照片,我忽然又想起了谢春风但愿满骚坛
2009年9月,在承德的一次研讨会上,我与诗评家谢冕先生见过一面。谢冕先生有明确的观点,但不唯我独尊。有鲜明的立场,但不趾高气扬,尤其是先生的笑容,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近日整理当时拍下的旧照片,我忽然又想起了谢冕先生的“论敌”――另一位与我有过一面之缘的诗评家丁力先生。谢冕先生可能已经不记得了,1998年的9月。我曾经和他通过一次电话,话题围绕的就是丁力先生。
手边有丁力先生的两本诗集。一本是新诗选,一本是旧诗选。都很厚。凝聚着先生的心血。这些诗中的许多篇章以前都读过,钱光培先生选进《现代新诗一百首》中的那首《风来了雨来了》,我刚刚开始诗歌创作的时候,还曾仔细地背诵过。现在重读,仍然觉得很亲切,眼前仿佛又浮现出先生那温馨的微笑和真挚的目光。
1992年,我在石家庄市曾经和丁力先生见过一面。那是在诗人刘章的作品研讨会上。老先生当时已经和癌魔搏斗了很长时间,一脸病容,苍白赢弱,但是眼神中却闪烁着明亮的光芒。言谈中也依然是锋芒毕露,真诚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决不说言不由衷的虚伪客套话,也不隐瞒自己的看法和忧思。临告别的时候,先生在我的本子上写下一首诗作纪念。诗曰:“素信写诗无秘诀,好诗多自生活掘。凭情作魂情要真,以意为主意应切。”这些朴素的话,我十几年来一直记忆犹新。
据丁力先生在那次会上的发言中介绍,他是1958年和诗人刘章相识的。刘章当时是河北承德雾灵山里的一位十几岁的农家娃,他把作品投寄到《诗刊》编辑部,曾被一位编辑扔到废纸篓,后来是丁力和尹一之等当时诗刊社的编辑同仁发现了这些诗的价值,登在1958年某期《诗刊》的头条,再后来丁力还把刘章的作品转寄给天津一家出版社编诗集,并在刘章的第一本诗集推出之后,热情地写下评论文字向诗坛介绍。听着这样的故事。想着几位的好人品和好编风,再对比今天某些编辑的老爷气派和痞子作风,让人非常感慨。再往后,等到我有缘到北京工作的时候,丁先生已经去世了。但是我相信诗坛没有忘记他,很多读者也没有忘记他。
1998年,我在供职的《文化月刊》杂志收到一篇关于丁力先生的散文,作者就是北京大学的谢冕先生,谢先生说:“诗人(丁力)时时刻刻和时代保持血肉联系,具有时代氛围、情调、品格,是非常可贵的。”他认为丁力“这位诗人非常了不起,他把个人的欢乐与病苦,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安危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样的诗人,是会受到人民尊重的。”这样的话,从谢冕先生的口里说出来,尤其是在丁力先生已经作古之后说出来,很令人感动。熟悉诗坛“掌故”的人都知道,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两位先生之间曾经有过一场十分激烈的诗歌论争。当时有一期《诗刊》曾经发表过一个诗论专号,第一篇就是丁力先生的文章,第二篇就是谢冕先生表达另一种观点的文章,颇有针锋相对的阵势。回忆起当年这次论争,谢冕先生在那篇散文中说:“都是为了诗歌的发展,有不同的观点是正常的。丁力先生对我有过一些批评,是真诚的。他是兄长般的朋友,非常真诚、坦荡。他生病、去世,我都很挂念他!我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