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与内涵式发展
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与内涵式发展
南开大学校长 龚克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体布局中,把教育放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首位,以“人民满意”为总要求,特别强调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把面以敬业精神、严谨学风、求真精神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尽到教育学生了解和理解科研诚信、学术伦理、职业道德(文有文德、史有史德、法有法德、医有医德,如此等等。每一种专业都有自己的道德伦理要求和学术专业规范,它们是“专业化”的公共道德伦理)的职责。干部职工在履行职务中也要有“德”,要自觉认识到作为“老师”(学生总是把学校的员工干部当作“老师”的),不要以为只有“上课”才是育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教”学生:我们认真负责就是教学生认真负责,我们敷衍马虎就是教学生敷衍马虎;我们热情就是教学生热情,我们冷漠就是教学生冷漠;我们公正就是教学生公正,我们偏私就是教学生偏私。
再者,要超越“灌输”型教育,以启发和引导为主,以教师的育人自觉启迪学生的成人自觉、立德自觉,才能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这就是说,德育的“落实”不是落到教材里、课堂上和活动中,而是要落到人心里。这才能达于“树人”,否则就只不过是写书、讲课、搞活动罢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学生焕发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达到主动发展,大学尤应如此。在大学教育中,必须破除将学生当作被动的“受教育者”的育人观。如果不认识、不尊重学生自身在其发展成长中的主体地位,不是启迪、引导、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是搞行政化的命令、或是工业化的“塑造”,
那或许可以制造出“工具”,却不可能真正“树人”。所以,立德树人必须充分认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育之本,立德树人。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史,大学的功能虽然在不断拓展,但是其“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或核心功能始终没有变。坚守“立德树人”之本才是大学的正道,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是全体师生应有的自觉。
二、提高质量看素质,素质教育靠改革
十八大报告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里,一口气讲了素质教育、综合改革和提高质量三件事,最终落脚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蕴含了十八大对于当前教育工作的新部署和新要求。
提高教育质量,是近年来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于教育的日益强烈的要求。党的十三大报告就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十四大报告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十五大报告指出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十七大报告则突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什么党的代表大会报告要反反复复地讲“提高教育质量”,不仅是因为它是“永恒的主题”,更因为这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即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转变质量观。向哪里转,从知识为本向素质为本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交集就是“素质”,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质量的关键。一方面,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综合和全面的,包括思想品德的修养,包括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另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公民素质是社会发展的紧迫又长远的需求。党的十三大报告就是在“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总要求下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的;十四大报告也是首先讲“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提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十五大报告将“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放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突出位置;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则郑重提出并一再重申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更是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
素质教育讲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总是没有真正得以全面实施呢,原因在于还没有实现教育改革的真正突破。素质教育不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如不少人以为素质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的事情),素质教育也不是一个方面的教育(如不少人以为素质教育只是知识教育的补充),素质教育也不等同于“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素质教育是在人类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超越工具主义教育的、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全面的历史性转型。因此,不更新教育观念不行,不转变教育模式(包括内容和方法)不行,不调整体制机制不行,一句话,没有综合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素质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