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陈寅恪的教育思想探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25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陈寅恪的教育思想探析.docx

上传人:Alphago 2022/8/18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陈寅恪的教育思想探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陈寅恪的教育思想探析
6
陈寅恪是江西修水人,其一生主要从事文史哲的教学及历史的争论。他在教育领域从教多年,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其内容涉及教育观、教学观、学****观、学风观等诸多方面。中外文化进行了比较,就留同学学****的专业取向进行了评论,对工程、实业之类有用学科与科学、“天理人事之学”、“精神之学问”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既要学****偏重有用”之学,又要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不然,则中国人可能会“实业发达,生计优裕,财源浚辟”,却同时又会精神贫乏,“以学问、美术等之造诣胜人,则决难必也”。这是陈寅恪看到了海外留同学的种种弊端以后,对人才的学问结构所作的思考,他认为致用之学和精神之学两者都不行缺少,这一熟识从精神上与通才教育的原则是相通的。十二年后,他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这篇文章中,对自己生疏的史学领域,则凡与之直接相关的文学、地理、语言等更主见通****之。   陈寅恪的通才教育,是要求结合个人特点,尽可能多地广泛涉猎,尤其是基础学科,绝不行偏废。他对通才教育看重的是打好基础,获得“通识”的意义。他所说的“通识”,“指的是基于对包括基础学科在内多学科学问的把握,经过实践的不断整合,慢慢形成的一种具有广泛的发散性和深化的针对性的熟识力气”[4]330。陈寅恪提倡通才教育,在平常的教学中,他要求同学广泛涉猎,全方位学****例如在唐史课上,他给同学开出的书目中既有新旧《唐书》《唐书解释》《大唐开元礼》《唐大诏令集》等,又有《全唐诗》《全唐文》这样的诗文集,更有《太平广记》、“敦煌石室中之俗文学材料”、“碑刻材料”等。
4
  (二)教学观
  ,突出力气培育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陈寅恪一贯留意自然启发,留意同学把握材料和确定方法后自主获得结论,以培育和熬炼同学独立思考的****惯和力气。他的同学罗香林在《回忆陈寅恪师》中写到:“陈师讲学,留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觉”[6],使同学能在他自己争论成果的基础上,循着自己的思路钻研下去,被他导引进一个新的学问王国。弟子梁嘉彬总结陈寅恪讲课特点是:“苦于穷极思索,勤于教育史料与工具,而敏于训练史学方法也……目的实只在求真,对同学发生猛烈启发作用。”[1]97
  2. 留意创新力气培育
  陈寅恪留意学术的独创性,“求学术之新知”[7]108是他治学的首要着眼点。在平常的教学中,他特别留意以新的争论成果准时充实教育内容,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教学、争论中始终特别重视创新精神。他反对比本宣科,主见讲课必需讲出自己的创意和见解,给人以启发。“三个基本不讲”是他一贯坚持的教学原则:书上有的基本不讲,让同学自己去读、去钻研;别人讲过的话基本不讲;自己讲过的也基本不讲,除非必要,一般不重复已经说过的话。[1]96陈寅恪的“三不讲”体现了一个真正的学者所应有的学术旨归:求真与创新。由于只有讲未曾有人讲过的,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新见与新知。正犹如学回忆的:“他剖析入微,征引简要,论证确凿。每一讲有一讲的创获和新意,多发前人未发之覆。”[8]陈寅恪不仅对自己讲课要求创新,而且对同学也要求创新。同学撰写的论文如有新材料或有新意,他就特殊兴奋,经常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予以表扬或鼓舞,以此激发同学创新的热忱。
5
  (三)学****观
  ,求真相
  陈寅恪强调读原典,主见学****要看原书。如1935年秋,在魏晋至唐史课上,在论及当时的高校课本和近人著作时,他认为这些书中的许多材料,或辗转抄来、难免抄错,或断章取义、不合实情,或原引材料有错误、不能甄别,而且内容简陋,缺漏颇多。所以不足用为依据,只可供参考,有的地方也可以引起对某些问题的留意。[9]
  ,引导同学循序渐进打牢基础
  在教学中,陈寅恪按不同层次对同学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引导同学循序渐进打牢基础。例如他给同学开列的书单包括:最低限度必读书、进一步学****需要阅读的书、进行广泛的争论需要阅读的书。由此引导同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打好基础。
  (四)学风观
  陈寅恪在自己的论著以及与师友、同学的争辩中对学风多有涉及。他曾经说:“……本课程的学****方法,就是要看原书,要从原书中的具体史实,经过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争论,得出自己的结论。确定要养成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批判态度。”[10]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学风的要求是崇尚务实而纯正的。他把这种优良学风的培育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除了平常上课的身教以外,还通过言传加以引导,他曾赞许劳?o的论文:“甚精密,足征学问实在”[11],透出推崇实学之意。他还曾经赞扬一个同学的论文,说他“守不知为不知之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