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会宁教育迎着太阳走.doc

格式:doc   大小:73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会宁教育迎着太阳走.doc

上传人:63229029 2017/7/24 文件大小:7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会宁教育迎着太阳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会宁教育:迎着太阳走
本报记者高子发胡作政通讯员谢东芹马宗祯
编者按:会宁教育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是中国教育史上特有的成功范例。在干旱贫瘠的自然条件下、穷困落后的生存环境里,崇文修德的文化底蕴,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情牵魂绕的地方领导,爱岗敬业的辛勤园丁,发奋刻苦的莘莘学子,坚守希望的痴心家长,众志成城的社会氛围,持续改写着基础教育的实践,不断创造着令人瞩目的奇迹,长久改变着个人、家庭的命运和全县的面貌。同时,会宁教育事业的卓异成就又与会宁基础教育的辉煌发展互动相成。这种创造性的成功教育格局,则是办健康教育、办规范教育,办阳光教育等多纬度理念构织而成的。
引言
说起会宁,“会师圣地”、“苦甲天下”、“西北高考状元县”全国知名。其中“西北高考状元县”,当属本土的“会宁创造”。
“家有千石粮,不如一人在书房。”恢复高考制度32年来,会宁已向全国各类高校输送学生6万多名,更有5000多人获得硕士学位,10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近100人出国留学。会宁学子已遍及全国,走向全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之根本,社会进步之基石。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一届甘肃省人大代表、会宁五中副校长王锡武坦言,对于会宁这样一个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而言,教育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撑,特别是贫困农民家庭的精神支撑。县委、县政府“打好三张牌,走好六条路”的发展战略,其一就是“打金色牌,建设西北教育名县”。多年培育的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精神,已经成为会宁教育的法宝和财富。
人类社会,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今年1月26日,新浪网联合全国30省的40多家媒体在北京举行了教育界年度盛会——“教育改变人生,网络引领未来”新浪2009年中国教育盛典。颁奖典礼上,新浪教育频道联合新生代调查机构共同发布了权威的“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报告指出,当前社会中,教育是中国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唯一有效的手段,犹如一把走向社会金字塔尖的梯子。“没有道理让会宁农民的孩子世世代代封闭在大山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客座教授、会宁教育现象研究专家杨书元博士认为,个别媒体炒作“读书赌博论”,用意费解。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与人生追求,人往高处走是常理常情,,百万人参与竞争,考录比例达69:1。再说,受教育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教育是会宁的立县之本,也是会宁发展的希望。求学改变命运是积极进步的美好愿望,也是
公民享有的权利,任何人没有资格、更不可能设计会宁群众和学子的人生道路,地方政府也不会用行政手段强迫或褫夺他们的选择。恢复高考32年来,中国的教育制度改变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的命运,同时,这一批批莘莘学子也在改变或正在改变着中国的命运。会宁更是如此,6万多名优秀学子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6万多个家庭的命运,“教育兴县”战略也正在改变会宁大地的贫穷面貌,进而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教育不但是系统工程,也是会宁最大的人心工程,社会工程,民生工程。小处说是圆了大山深处农家孩子的求学成才梦,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局部讲是带动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处论则是顺应了国家强本固基的时代要求。
“上大学并非城里人或有钱人的专利。”高额的学费的确令会宁农民望而生畏,但昂贵的教育成本并没有阻止会宁学子求学的脚步。会宁县政协副主席李宗孝表示,有报道说会宁遭遇“教育破产”的奇谈危言耸听!教育返贫是我国各地特别是西部一度所共有的现象,会宁也曾出现农民家庭因供学生上学而暂时陷入困顿的情况,但不至于将多数家庭推向绝境,这也是需要国家解决的教育惠普发展问题。近日发布的《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显示,房贷、子女教育等让深圳等一线大城市的幸福平均指数低于全国水平,我国最发达城市月收入20万元的中产家庭照样“透不过气”。为了让困难家庭的孩子考得上就读得起 ,国家正不断完善和健全保障体系,温家宝总理2006年就曾批示:会宁是闻名的“状元之乡
”,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孩子实现求学愿望。至今,温总理对会宁教育亲自关心过问和作出批示已超过10次。在甘肃,除了高校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外,还有商业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借款等,其中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借款期限最长可达14年。2007年来,会宁县已经为13125名提出申请的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贷款总金额11641万元,国家和省财政贴息达1200万元左右,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提供了有效保障,“走投无路”之说不知从何而来。有人拿三、四年以前的调查结果印证今天的现实,显然不够客观。李宗孝说,会宁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