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重要说明:我院目前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涵洞和路基施工图尚未完成。为加快工作推进,根据建设指挥部要求,暂先将有关路基和涵洞施工图(重点是软土路基处理和涵洞接长等)工点类型、施工图设计原则、施工注意事项和安全防护措施等情况作初步交底。5。
当挖方地段的土质符合路堤填料质量要求时,要尽量的移挖作填。
膨胀土路堑边坡坡率应放缓处理,坡率及平台设置见下表。
膨胀土路堑边坡坡率及平台宽度
边坡高度(m)
边坡坡率
边坡平台宽度(m)
侧沟平台宽度(m)
弱
中
强
弱
中
强
弱
中
强
<6
1:
1:~
1:~
可不设
~
6~8
1:
1:~
1:~
~
≥
~
≥
注:当地下水较发育或堑顶上地表为水塘、水田时,宜采用较缓一级边坡。
7、过渡段
(1)路堤与桥梁过渡段
路堤与桥梁或横向结构物接处,应设置过渡段,采用倒梯形过渡。
过渡段的基床表层以下倒梯形范围采用级配碎石分层填筑,在台背不易碾压的2m范围内应掺3~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过渡段桥台基坑应以C15混凝土回填。
过渡段路基结构型式及材料类型如图2-1,2-2所示。
5
图2-1 桥路过渡段形式
图2-2 I-I 断面图
(2)路基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过渡段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且不足路堤填土高度的1/2时,可不设置过渡段。
过渡段在基床表层以下采用级配碎石分层填筑,,结构物顶部应填筑级配碎石。
过渡段路基结构型式及材料类型如图2-3,2-4,2-5,2-6所示。
6
图2-3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图(h≤)
图2-4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图(h≤) I-I断面图
图2-5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图(h1>)
图2-6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图(h1>) II-II断面图
(3)路堤与路堑连接处过渡段
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软质岩石或土质路堑时,应顺原地面纵向挖成1:,坡面上开挖台阶,,其开挖部分填筑要求应同路堤。其形式详见图2-7。
8
图2-7 软质岩及土质堤堑过渡方式
(4)处于软土地段的桥路及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基采用复合地基方法处理。过渡段长度不宜小于30m。
(5)土质路堑与U型槽连接处,在路堑基床范围内设置过渡段,采取级配碎石掺5%水泥、厚度渐变过渡。
(6)不同速度目标值的基床结构形式不同,应渐变过渡。过渡段长度一般不小于10m。
8、绿色通道设置原则
铁路绿色通道建设主要在铁路用地界内,区间路基绿色通道建设应做到植树与护网相结合。
9、路基变形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路基应进行沉降变形监控系统设计,即填筑期间和填筑完成后对路基沉降变形(含地基和本体)进行连续监测。通过对路基沉降变形进行系统的观测与分析评估,在路堤填筑过程中,指导控制填土速率,及时调整设计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评估沉降稳定且工后沉降满足要求,以确定轨道结构施工和铺轨时间。同时在运营期间对指导轨道参数调整、养护维修,确保列车高速、平顺、安全舒适运营。根据本线特点,主要对软土、松软土路基、桥路过渡段进行以下项目的监测:
(1)基底沉降监测:在路堤中心设沉降板观测,纵向间距根据软土工程地质条件确定,一般每100~200m设一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中心线附近预埋1个沉降板。路堤填筑前,于线路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监测。桥路过渡段必须设置。
8
(2)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堤地段每50~100m设一个监测断面,共3个监测点。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包桩),路基成形后设置。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桩,桥路过渡段必须设置。
(3)松、、10m处设位移观测桩,沿线路走向的间距25m;根据沉降观测控制填土速率。
(4)控制填土速率的标准为:路堤中心地面沉降速率小于10mm/d,坡脚水平位移速率小于5mm/d。
(5)既有路肩位移观测:并行增建复线地段,既有路肩靠近增建二线侧,每100m设一个监测断面(软土地段按50m),于既有路肩各设一个观测点,路肩处观测点采用C15混凝土桩,桥路过渡段必须设置。水平位移速率不大于2mm/d。
(6)测量的精度及频度:测量精度一般应达到二级水准测量标准(特别是在路堤基床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