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陕西经济发展规划年
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年)
省发展改革委
二○○九年十二月
目 录
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占GDP的比重为%,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个百分点。同时,陕南是我省水稻和油菜的主产区,农业基础地位巩固,现代农业发展快速。
(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西汉、西康、西安—陕豫界、商州—漫川关等多条高速公路以及安康—武汉、安康—重庆铁路复线建成通车,交通瓶颈明显缓解;十天高速陕西段、安康—陕川界高速、西—蓝—商高速二线正在加快建设;西康、西合复线、西汉蓉快速客运通道等铁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丹江口水库及上游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以天然林、长江防护林、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有序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一批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积极推进;城市骨架拉大、功能提升,汉中“一江两岸”、安康“一桥两路”、商洛江滨大道等景观核心区初步形成,为陕南突破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二节 发展优势
(一)优质矿产资源富集。陕南秦巴山区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已发现矿产83种,以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为主,铁、钒、钛、银、锑、铼、镁、重晶石、毒重石等20种矿藏探明储量全省最多,金红石、钾长石储量亚洲第一,汉中的勉(县)略(阳)宁(强)、商洛的山(阳)镇(安)柞(水)和安康的旬(阳)汉(阴)宁(陕)及南部钛磁铁矿多金属带,是省内已探明资源中最重要的多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区,为发展有色、钢铁、黄金、化工、建材及非金属矿产加工奠定了基础。
专栏1: 陕南重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
矿产名称
矿区数(个)
储量单位
保有资源储量
占全省比例(%)
居全国位次
潜在价值(亿)
铁 矿
33
矿石千吨
18
金红石
5
TiO2吨
962989
100
3
钒 矿
17
V2O5吨
100
2
铅 矿
25
铅 吨
14
锌 矿
29
锌 吨
18
钼 矿
6
钼 吨
8
金 矿
63
金千克
12
普通萤石
2
萤石千吨
100
21
冶金用白云岩
10
矿石千吨
517728
6
硫铁矿
11
矿石千吨
20
伴生硫
7
硫千吨
12
重晶石
9
矿石千吨
100
5
钾长石
2
矿石千吨
3
玻璃用石英岩
6
矿石万吨
18073
3
注:以上为国家认可的2007年底储量和潜在价值数据。
(二)水能及生物资源丰富。汉丹江和嘉陵江流域水能总蕴藏量占全省总量的%,是全省水力资源最为富集和最优良的水电梯级开发地区。拥有黄姜、杜仲、绞股蓝等各类中药材资源3000余种,是我国重要的“天然药库”、“中药材之乡”。茶叶主产区分布在大巴山和汉丹江两岸的丘陵和低山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养蚕种桑传统悠久,是我国东桑西移的主要接续地。板栗、核桃、食用菌等具有大规模种植条件,魔芋为全国四大种植区域之一。
(三)旅游资源独特。陕南历史文化悠久,特别是两汉、三国古迹遗存多,是文化旅游的胜地。同时,陕南也是我国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最丰富、特色最突出的地区,“千里秦岭、千里汉江”,峰峦叠翠,山青水美。金丝峡、南宫山、长青华阳、牛背梁、黎坪、木王、大瀛湖,形成陕南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景区。旅游产业是陕南最有条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之一。
(四)区位优势明显。陕南位于“西三角”腹地,处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江汉经济区的交汇地带,具有承接三大经济区辐射的优越条件。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主干线纵横交错,特别是多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和高速铁路的建设,使陕南融入西安一、二小时经济圈,与周边中心城市的交通也大为改善,未来将成为新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和物流中心。西安、武汉、重庆、成都四大中心城市雄厚的制造业、服务业和科技实力,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将进一步推动陕南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和互利共赢,促进大开放和大发展。
(五)内在动力强劲。近年来,陕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为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强劲。在国家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发达地区产业加速转移的大背景下,陕南突破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持。用循环经济理念开发生物、矿产、旅游资源,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