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读后感
篇一:《高校》读后感1500字
《高校》读后感
何处访扶桑?直破浮云问羿郎。羲和扬节横四荒,皇皇。辉被一冀演流长。 崇善以为常,格物修身贵蕙纕。三纲八目普泽广,如阳。澡身浴德陟高冈。
——《南乡子·读&lt融。可见,古与今的高校之道以及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几乎是完全一样的。
至于《高校》之“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层递关系。这八大规则既是为“三纲”而的条目,也是儒学提倡的人生进修阶段,前四目为“内修”,后三目为“外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的枢纽,是根本,前与“内修”合为“独善其身”,后与“外治”合为“兼济天下”。格物与致知是古代朴实唯物主义的相识论,注意现实生活和实践,认为恒学穷理,积累用力日久,自会明悟世间万理。这种说法当然有其狭隘之处,然而其对从书本中得到书本的“本本主义”的否定,对实践第一性的强调,现实意义也是明显的:激励高校生从“象牙之塔”的自我小天地中走出,批判“坐而论道”的玄学约束。诚意则与慎独挂钩,强调“诚于中,形于外”的自律性。现代社会有很多人和车辆在十字路口过公路时,若四周人多则忍气吞声地等绿灯,若人烟稀有则不管不顾地闯红灯,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劣性顽疾,归根而言是对规则的随意心态和不敬重,更是不能慎独诚意的“伪君子”表现。诚意一目,并不是简洁粗暴地教育高校生遵守交通规则(这又不是中小学生守则),更希望高校生能举一反三,真正做到心胸坦荡,光明正大。正心则强调端正心思来驾驭感情,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大喜与大悲一样,都是极端的感情,若为其困扰,则易失去自控。保持一种客观中庸的
心态,有利于对真理的透彻相识,避开“感情用事”。修身则大同小异,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狭,实质上它更强调前四者的节节紧扣与有机融合,与后三目共同形成由小及大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后一级是前一级的总和,前一级是后一级的细胞,此四者共同强调“恕道”与“絜矩之道”,即推己及人、上者垂范的道义。以上是我对八目的整体感知与体悟。
儒家认为,循着“八目”的车辙行驶,必将抵达“三纲”之所在,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学问分子格物修身,以铸造趋于“至善”的人格。作为一名有理想的准高校生,“澡身浴德陟高冈”是我的志向和决心。“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高校为我供应了自由、通识和德性的空气和养料,我将强壮生长,“直破浮云问羿郎”!
附一:原创词《南乡子》的注释与简析:
注释:
(1)扶桑:神话传闻中太阳栖息的神树。
(2)羿郎:神话传闻中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人物。
(3)羲和:太阳的母亲和驾车人。节:鞭子。四荒:指宽阔的大地。
(4)皇皇:同“煌煌”,辉煌壮丽的样子。
(5)冀:古代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岛。冀州为九州岛之首,这里冀代指中国。
(6)以为常:认为是常规。
(7)蕙:香草名,俗名“佩兰”。纕:佩带。这里蕙纕比方高尚的德行。屈原《楚辞·离骚》: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8)澡身浴德:语出《礼记·儒行》,谓修养身心,使之高洁清白。
(9)陟高冈:陟,升,登。语出《诗经·国风·卷耳》,喻为臻于化境而奋斗。 简析:
上片是我仰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