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一:《三国演义》每回的读后感
《三国演义》每回的读后感
1、《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怀有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远大理想,他们为此结为异姓兄弟,留下了“桃园三结义“ 这一千第十七回讲到曹操在行军路上见麦田成熟,下令将士不许践踏麦田,违令者斩。但是,曹操的马因飞鸟得惊吓,冲入麦田,破坏了大片麦子。曹操割发代首,将士悚然,无不畏惧军令。曹操治军严格,所以军令畅通,军纪严整。我们任何一个集体和团队,也要严格各种纪律,用铁的纪律来约束全部人得行为,让想违纪的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够步调一样,形成合力,这个集体才会有无往而不胜得战斗力。
10、《三国演义》第十九回讲到刘备得到谋士徐庶之后,就很器重他,便让徐庶当上了军师。曹操得知徐庶的才学,便想得到徐庶,便把他的老母亲抓以此逼迫徐庶来到曹操手下,但是至此徐庶没有为曹操出一条好计策。这才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我们不难看出,不论什么年头招贤纳士、人员调整做好是遵从人的意愿和想法,强扭的瓜不甜,只有让人欣然接受,才能够激发出个人的潜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相互桎梏。
11、《三国演义》其次十一回讲到曹操邀请刘备到小亭畅饮,煮清酒,论天下。席间,刘备问曹操,谁才是一统天下英雄?曹操说:“今日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听后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这时正值雨季,雷声大作,刘备忙捡起,不慌不忙地掩饰说:“雷声一阵,吓得筷子掉了”。曹操因此没有多起疑心。后
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见机行事信如神。”这说明刘备见机行事的实力是很强的。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勾心斗角的场景很少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谈话还是许多的,这就要求谨言慎行,夸夸其谈,自吹自擂,甚至过于张扬都会招来人的反感,要机灵、奇妙地回答,要擅长爱护自己,这样才能够在现代社会中赢得大家的欢迎和敬重。 12、《三国演义》其次十三回讲到曹操让张绣写书招安刘表。贾诩说:“刘表宠爱结交文人名士,要派个名士才可以“。孔 融举荐一人,名叫祢衡,字正平。曹操召见祢衡,祢衡口出狂言,把文臣武将贬得一无所取,还自夸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曹操见其傲慢,让其做一名击鼓的乐官,后被曹操用去招降刘表,因粗言不逊被黄祖所杀。可见,古往今来的英豪,不论是有多大的才学,有多大的本事,都要虚心谨慎,要靠真本领说话,不能自暴自弃,否则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大家所唾弃。这也告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即使自己的实力和学识超群,也不要自卖自夸,要靠实际的工作成果来赢得大家的敬重和好评。
13、《三国演义》其次十六回讲到关羽探知刘备在袁绍处时,写书信封,辞谢曹操。信中说:关羽早年追随刘皇叔,誓同生死。如今辞别,不是不感谢丞相的大恩,只是当时的承诺不能违反。曹操挂回避牌,遵守许诺,放关羽离开。可以说曹操对关羽的爱惜是罕见的,倾其全部,但是关羽仍不忘故交,不弃故盟,这就是一种诚信,是大义,因此备受后人推崇,被尊为武圣人、武财神。曹操在这件事情上
篇二: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文/王鹏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胜利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威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终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珍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洁:“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须要忠臣,须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当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非常简洁: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