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标准与计量
引言
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质量大会上强调,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基础。
定位为:计量、标准是质量基础。
一、标准化工作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br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标准是质量的基础,“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
每年的10月14日是世界标准日。2015年世界标准日主题为“标准是世界的通用语言”,意在凸显标准的互联互通作用。 2015年世界标准日中国主题为“标准联通一带一路 人才筑就标准未来”,旨在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国家战略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突出人才对标准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标准化大事
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
2015年3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16号。
2015年12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5〕89号。
2016年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国办发〔2016〕3号。
深化标准化改革方案
制定的背景: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和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制定本改革方案。
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是标准缺失老化滞后,难以满足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需求。二是标准交叉重复矛盾,不利于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三是标准体系不够合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四是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制约了标准化管理效能提升。
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
深化标准化改革方案
改革措施:通过改革,把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由6类整合精简为4类,分别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分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侧重于保基本,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侧重于提高竞争力。同时建立完善与新型标准体系配套的标准化管理体制。
1、建立高效权威的标准化统筹协调机制。
2、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
3、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
深化标准化改革方案
4、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在标准制定主体上,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在标准管理上,对团体标准不设行政许可,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自主制定发布,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5、放开搞活企业标准。企业根据需要自主制定、实施企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
6、提高标准。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背景:这是继2015年3月26日国务院发布《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4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动计划(2015-2016年)的通知》后,又一个由国务院发布的标准化工作文件。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包括完备的标准体系、有效的标准实施体系、严密的标准监督体系、高效的标准化服务体系、有力的标准化保障体系、完善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体系。
首次提出“标准化+”。《规划》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主要内容:“突出一条主线、坚持四项原则、部署六大任务、聚焦五大领域、实施十大工程”。
“一条主线”即充分发挥标准化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四个原则”即需求引领、系统布局,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