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元宵的诗句古诗
篇一:古诗词中闹元宵
古诗词中闹元宵
鞭炮送新春,灯火闹元宵。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上元”、“元夕”、“元夜”。是日,皓月当空,彩灯高悬,结伴赏月,燃放烟花,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按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喧闹的气氛中度过。
春天刚刚刚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绚烂的辉光,简直象鲜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多么秀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由于四望如一的原因。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一样,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处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沈沈的,今日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很多的明灯。灯影照射,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俯视,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详细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
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装扮得格外漂亮,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欣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旧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盼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忙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完毕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解释
【火树银花】灯火绚烂
【铁锁开】唐朝都城有宵禁,此夜消禁,铁锁开启,任人通行。
【秾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形容艳妆。
【落梅】乐曲《梅花落》
【金吾】京城禁卫军
【漏】古代计时器具。此句说不禁夜,漏鼓就不必催人了。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赏析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立刻作乐,以相竞夸。
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详细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即度箭,壶中的水渐渐削减,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照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督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始终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当通宵尽兴。吃过晚饭,装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召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吵闹欢跃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欣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玩耍着、赞美着。越看越快乐,越玩越兴奋,“莫相催”
衬托出气氛之热闹,风光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