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脑梗塞病人护理.ppt

格式:ppt   大小:1,251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脑梗塞病人护理.ppt

上传人:卓小妹 2022/8/21 文件大小:1.2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脑梗塞病人护理.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脑梗塞病人护理
第1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0点29分,星期三
脑梗塞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白高维生素富含热量食物。
4、每日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第12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0点29分,星期三
三、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1、进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热量食物,选择软饭、半流或糊状的粘稠食物,避免粗糙、干硬、辛辣等刺激食物。
2、少量多餐,给病人足够的进餐时间。
3、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高能量饮食并做好护理。
4、必要时采取静脉高营养治疗。
第13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0点29分,星期三
四、有外伤的危险 与意识不清、肌力下降有关
1、正确评估病人的危险因素,与病人和家属共同制定护理措施。
2、病人入厕或外出时有人陪伴,鼓励病人寻找帮助。
3、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容易拿取的地方。
4、对意识障碍的病人加床栏,防止病人坠床,走廊加扶手,周围环境中设有障碍物,以防跌倒。
5、经常巡视病人,必要时给予关心和帮助
第14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0点29分,星期三
五、有便秘的可能 与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有关
1、无禁忌症者可给含纤维素的饮食,多吃水果增加水分摄入。
2、腹部按摩每日2次,床上被动活动每2小时1次,锻炼腹肌及盆底肌肉。
3、卧床病人给予良好的排便体位。
4、按医嘱给予缓泻剂、开塞露,必要时灌肠。
5、中药针灸。
第15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0点29分,星期三
六、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肺部感染、分泌物过多、意识障碍有关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通风2次,每15∽30分钟,并注意保暖。 保持室温在18∽22℃,湿度50%∽70%。
2、如果病人有痰鸣音,鼓励病人咳嗽,指导病人有效排痰的方法,必要时给予负压抽吸痰液。
3、指导病人进行体位引流,排痰前可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拍背时要由下向上,由外向内。
4、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药物副作用。
5、遵医嘱给予床旁雾化吸入和湿化吸氧,达到稀释痰液和消炎的目的。
第16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0点29分,星期三
七、知识缺乏 缺乏疾病相关知识
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疾病产生的原因,发生发展及转归。
2、解释常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
3、各种护理操作前应向病人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
第17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0点29分,星期三
脑梗塞病人的健康教育
一、饮食指导
指导病人饮食要有节制,不宜过饱。选用低盐低胆固醇、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的饮食。限制食盐的摄入量;少食动物脂肪、奶油、蛋黄等食物,防止肥胖和高胆固醇血症;忌食辛辣,戒烟酒,有利于降低脑梗塞的发病率。吞咽困难者取坐位或头高健侧卧位,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饮食,进食缓慢,防止呛咳;有意识障碍不能进食者,应尽早给予鼻饲饮食。
第18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0点29分,星期三
二、心理指导
患者常因语言障碍、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而抑郁、烦恼,心理负担过重。护理人员应多加关心体贴病人,主动介绍住院环境,使其尽快适应。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措施、预后等情况。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鼓足勇气积极配合治疗。
第19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0点29分,星期三
三、生活指导
1、 加强皮肤护理脑梗塞患者常有轻重不等的肢体瘫痪而长期卧床,加强皮肤护理尤为重要。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有意识障碍、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必要时可用约束带加以保护。每2h定时翻身一次,并对受压部位做轻度按摩,涂抹爽身粉。床褥要保持平整、干燥、无渣屑。搬动病人时,应将病人抬离床面,不可拖拉,以免擦破皮肤。
第20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0点29分,星期三
2、排便的护理指导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日排便的良好****惯。对于便秘者,可适当给予缓泻剂,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而加重心脑负担。
3、 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护理病人卧床休息期,为预防肢体肿胀,患肢可垫高,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为防止足下垂,肢体应保持功能位。发病2周后,病情好转,即可做肢体功能锻炼,给予瘫痪肢体被动运动及按摩。开始可每日2次,每次15~20min。以后逐渐增加运动次数及时间,待功能有所恢复,再进行肢体的主动运动、床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