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语言文化及思维方式差异
1
.
学习目的:了解语言、思维与文化的关系
学习重点:中西方的语言、文字与国家相互间的关系
2
学习外语的困难有哪些?
water moon sun sheep tear
3
一、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
中国的汉语言文字是表意文字,图象感很强,它虽然已经不完全是象形字而是主要是形声字了,但早期它是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至今残存着相当多的象形特点,因此它就容易在我们的大脑当中熏陶出一种象形定势思维,理解事物时就容易侧重从形象方面去了解它,从宏观整体去方面去把握一个事物。
西方印欧语系语言文字一种表音文字。英语有性、数、格,有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这一连串的东西,具有精确的语法系统。
4
二、语法系统的差异(一)西方印欧语系语言文字 具有精确的语法系统; (二)中国的语言文字则语法形态 比较隐晦。是由于它的语文要素 中的直接表意功能非常强大,无须强调语法功能。
5
.
在马建中的《马氏文通》出现之前,中国数千年来可以说没有一本语法书。马建中的语法是拿了拉丁语法来套汉语语法的,把汉语强行地拉入印欧语系的语法体系里。中国人不注重语法教育,所以条分缕析的概念应用不像西方人那么系统。
6
7
三、中西方的语言和文字相互间的关系
西方的语言可以规范文字,中国的文字可以规范语言。
西方印欧语系语言注重语音变化,容易发生流变。它的文字要服从语言本身的变迁,因此变化的机会比较多。结果就是语言在规范文字。中国是文字在规范语言。从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来,中国有许多民族,语言发音不同,但是文字始终是统一的。
8
四、文字与国家
用文字整肃语言,使文字成为中国社会强有力的统一因子。它使得中国文化几千年来得以长治久安地存在下来,没有被中断。西方,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几乎都被彻底地毁灭过。中国五千年文化没有中断,非常的稳定,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一种超稳定的结构,这个超稳定的结构它得益于中国的文字的这种超稳定结构。
9
宋监本《论语》此页书影系南宋国子监刻本《论语》卷首序,作者是三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年少时好老子、庄子之言,善清谈,倡玄学。相传他肤白仪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有“傅粉何郎”之誉。后援老入儒,主张君主应无为而治。《论语集解》为其生平力著之一,在中国学术史上素有佳评。
    所谓“监本”,在版本学上专指我国封建时代国子监刊刻校印的图书。监本源起于五代时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始刊的“九经”。此处所述监本《论语》,当指南宋国子监刻本。孔子的《论语》早在东汉时就被恭列为“七经”之一,南宋大儒朱熹更将它与《大学》、《中庸》和《孟子》并举为“四书”,历代学者为之集解、注疏、正义、疏证乃至译注者多达三千余种,为中国书籍史乃至世界文化学术史之奇观,故有“中国人的圣书”之称。
    此宋本《论语》有“刘氏天香书院之记”,全称为“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晚清藏书家杨守敬撰有长跋,为李盛铎木犀轩、潘宗周宝礼堂递藏,印入张元济所辑《涉园所见宋版书影》第一辑。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