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文档名称: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doc

格式:doc   大小:144KB   页数:4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doc

上传人:xxj165868 2022/8/22 文件大小:14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第一章 教师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 怎样才是合格的教师
一、专家教师的主要特征:
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2.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二、专家教师所熟练掌握的技能主要有:
1、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具有预见性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1)乳儿期(0~1岁);
2)婴儿期(1~3岁);
3)幼儿期(3~6、7岁);
4)童年期(6、7岁~11、12岁);
5)少年期(11、12岁~l4、15岁);
6)青年期(14、15岁~25岁).
7)成年期(25~65岁);
8)老年期(65岁以后)。
2、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征
1)少年期(初中)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性格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2)青年初期(高中)
此时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行为向***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这时,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了高中生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且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珍重自我。但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准备。学****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准备不仅影响新学****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的效率。同时,学****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做好准备。(2)关于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探索感知觉与运动的关系,感觉与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 思维的不可逆性; 自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
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具体逻辑推理;守恒
4、形式运算喻段(11~15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抽象逻辑思维
二、维果斯基论认知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他提出强调学****社会文化性的最近发展区。他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教学要适应认知发展。在皮亚杰看来学****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进行教学。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l岁);
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岁~3岁);
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岁~6岁);
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l2岁);
5.青少年期: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l8岁)。
6.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5
7. 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