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二、内科杂病类医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73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二、内科杂病类医案.docx

上传人:shugezhang2 2022/8/22 文件大小:7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二、内科杂病类医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二、内科杂病类医案
(一)
目 录
(一)感冒
(二)内伤发热(高热)
(三)内伤发热(低热)
(四)咳嗽
(五)喘证
(六)痰饮
(七)肺痈
(八)肺痨
(九)虚损
(十)衄血
(十一)咳血
(十二)吐血
(桑白皮9克甜葶苈3克(焙)大红枣7枚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新绦 屑4. 5克 生海石15克(先煎)苦杏仁9克 建泻9克
另:白蔻仁0. 6克 真琥珀0. 9克两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匀两次药汁送下。
二诊:背部形寒已减,不能依左而卧,喘逆渐平,咳嗽较减,舌苔自腻而厚质绛。病延 已久,防增发热,拟再以前法加减。
粗桂枝1. 5克(赤芍4. 5克同炒)嫩前胡3克 桑白皮9克家苏子4. 5克甜葶苈
3克(焙)***15克(布包)鲜枇杷叶9克(布包)旋复花6克(布包)新绛屑6克 法 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苦杏仁9克鲜煨姜2. 1克大红枣7枚建泻9克焦苡米9克 三诊:咳嗽已减,寅卯时尚甚,舌苔自腻而厚,两脉细弱,左胁之水已化,疼痛巳止, 病久气滞,中有停饮,拟再以温和化饮。
淡附片2. 1克(用面糊煨透)粗桂枝1. 5克(蜜炙)生紫苑3克法半夏9克(粉草 3克同打)法制陈皮4. 5克 苦杏仁9克 鲜枇把叶9克(布包)香砂枳术丸15克(布包) 鲜煨姜2. 1克 大红枣7枚 生熟谷麦芽各9克建泻9克 冬瓜子30克 象贝母12克 连皮苓 12克
四诊:咳嗽巳止,夜间亦未咳,惟劳动则气短微喘,舌苔白腻,两脉细弱。停饮巳化, 病后气血两亏,当宗金匮法加味。
全当归9克(粗桂枝1. 5克同炒)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炙陈皮4. 5克甜杏 仁9克 鲜煨姜2. 1克 大红枣10枚 香砂六君子丸15克(布包)淡附片3克(用面糊煨透) 潞党参9克(米炒)生熟麦谷芽各9克丝瓜络9克 建泻9克
(冯仰曾整理,汪逢春医案《中医杂志8: 549,1958)。
例六男,67岁。
经常感冒,往往一、二月接连不断,证状仅见鼻塞咳痰,头面多汗,稍感疲劳,曾服玉 屏风散,半个月来亦无效果。用桂枝汤加黄芪,服后自觉体力增强,感冒随之减少。此证同 样用黄芪而收效不同……。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黄芪固表,是加强正气以御邪。玉屏风散治 虚人受邪,邪恋不解,目的在于益气以祛邪。一般认为黄芪和防凤相畏相使,黄芪得防风, 不虑其固邪;防凤得黄芪不虑其散表。实际上散中寓补,补中寓疏,不等于扶正固表。正因 为此,如果本无表邪,常服防风疏散,反而给予外邪侵袭的机会。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
【评按】感冒为常见病之一。系因风邪病毒侵袭而致。临床分为风寒、风热两类。凤寒感 冒可参考伤寒表证治法;风热感冒的初期与温病卫分证治法略同,兹不一一列选医案。此处 所选录者,均系兼挟特殊清况,或难以处治者,可备临证参阅。例一感冒已两周,尚发烧, 苔黄腻,乃湿性粘腻缠绵不愈之故。证属感冒挟湿,蒲氏在治疗时根据《内经》“从外之内 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的原则,初诊治以疏解,二诊疏解兼理肠胃,三诊外邪 已解,湿滞未尽,故治以和脾利湿消滞之法,立法处方的层次和脉络比较清楚。例二风寒感 冒外邪束表,七日来大便,表里俱实,故用表里双解为法。因其形寒骨楚,更以麻黄、羌活 加强解表之力;郁李仁、杏仁润肠;小量生大黄挫细末分服者,取其轻下之功,师古方意而 不泥于成方。例三素体赢弱,常有遗精,肾虚之本,感受外邪后,症见微热、微汗、脉 细微而乏力,乃阳虚外感之证。自服葱豉生姜汤,单纯发散,更伤阳气,症反加重。遂以参、 附、姜、桂并用,温阳散寒,扶正祛邪,三剂而诸证悉已。例四证属感冒后余邪内恋。患者 半年前曾患感冒数次,愈后低热不退,时有汗出,证属正虚邪恋所致,施氏抓住深伏之邪有 欲自寻出路之象,治当因势利导,用引病外出之法,热遂大减,继以养阴存津,肃清余热, 以期祛除余邪,余邪去,又立丸药方补益气血,以防后患。例五为外感之邪侵袭入里与饮并 留胁间,故见形寒、喘逆、咳嗽、胁痛,不思饮食,两脉细弱无力。因其形寒,可知表邪未 清。疏方于温运化饮法中,寓解表祛邪之意,药后寒散饮化。继以温化饮邪、调理气血法善 后,证情虽较复杂,俱汪氏立方遣药独具匠心。例六介绍了秦氏对于虚人经常感冒的防治经 验,既有实例,又有理论阐析,言简意赅,寓意颇深。
(二)内伤发热(高热)
例一王XX,男,11岁。
高热持续一月余,最高体温达42 r,经各种抗菌素、退热药治疗未见效果。症见每日午 后两度热势上升,至次早则稍降,虽然体温在40 r以上,而患者自觉并不发热,其脉弦涩, 其舌色暗,面无热色,右胁下痛不移,口不渴,大便自调,小便亦利。观其体温虽高而自觉 反不热,是无表热可知;口不渴便亦不结,是无里热又可知。脉弦涩,胁痛不移而舌质黯, 是血瘀发热,已可征信,建议用活血化瘀之法,方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