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论会宁社火小曲.docx

格式:docx   大小:37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会宁社火小曲.docx

上传人:欧阳 2022/8/22 文件大小:37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会宁社火小曲.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论会宁社火小曲
论会宁社火小曲
摘 要
社火小曲是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论会宁社火小曲
论会宁社火小曲
摘 要
社火小曲是会宁民间传统曲艺的典型代表,分布于县内各村社。每年春节,由当地群众推选一人任社火头,负责组织人员、编排节目、收拾服装道具以及演说打唱的各种器物。全村男女老少人人参与,主要表演曲目有《绣荷包》、《十杯酒》、《割麦》等十多首。曲调属北方小调,歌词多为欢庆场面的描述、质朴爱情的问答,反映生产生活的叙事、婆媳妯娌之间的矛盾等。唱腔粗犷中有着细腻,质朴中透着戏谑婉约,是民间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其中,以郭城驿镇大羊营村的小曲最为完整,也最具代表性。受现代影视传媒以及现代舞台艺术的影响,会宁民间小曲演唱者越来越少,面临断代失传的局面,亟待保护。

关键词:
会宁社火 渊源 旱船 杂耍的表演
正文:
追溯 " 社火 " 其源,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图腾崇拜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时间,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身上绘有图腾图案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模拟图腾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到了商周时期(公元前 11 世纪 - 前 256 年),宫廷里就有了逐鬼的祭祀仪式,周代称之为、 " 大傩 " ,是一种带有巫术性的舞蹈。《论语疏》称傩为逐疫鬼也。(乐府杂录)记:驱傩用方相氏,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唱巫术咒语,在室内到处乱打,以使鬼惧怕而逃遁。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朝历代,这种驱傩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表演。这种古老的****俗一直沿袭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陕西等地都要举行盛大的、热闹非凡的社火活动。

在中国西北,每年春节,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舞狮等等。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并赠予烟酒等礼物。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
" 社火 " 亦称 " 射虎 " ,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
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远古时的人类正处于幼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星的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