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匠心斫琴守艺八闽.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匠心斫琴守艺八闽.doc

上传人:宝钗文档 2022/8/23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匠心斫琴守艺八闽.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匠心斫琴守艺八闽
【摘要】本文分析了古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联系传承人陆长超老师学琴与斫琴的心路历程,阐述了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古琴艺术的传承之路。
【关键词】斫琴;古琴艺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J613 【陆老师的心中,慢慢生根。失去古琴的这一段时间,陆老师在他的书法及篆刻上继续钻研,在福建艺术学院开设了书法选修课并编写了自己的书法书籍。于此同时,他也不忘收集各种古琴的书籍及资料。都说爱琴之人内心是单纯和清静的,陆老师对琴的喜爱也是如此。因为爱琴、渴望弹琴,他回到老家找到家里留下的木料和工具,据资料中记载的和自己对曾经爱琴的回忆做了两把古琴琴胚,带回福州漆艺老师家中,按照传统工艺开始了古琴制作中耗时最长的上漆这一工序,经过了木胎找平——表麻布——鹿茸角霜打磨——刷面漆这四道工序,陆老师的第一代古琴问世了。直至现在,陆老师的古琴已经做到了第十代,并形成了他独特的制琴过程:从设计造型、打样锯型、粗抛、挖槽、合琴、整形、安装配件、裱布、鹿角霜,最后到上漆等十余个步骤。每张古琴都要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心雕琢。他有个心愿,做好100把古琴,办一次古琴展。
自陆老师做好了第一代古琴后,他看到好的木料就会想做琴,想把这种空灵的声音留住。古琴的木质决定着古琴音色的好坏,要选取百年以上的老料作为上佳,乡间的旧木房、古旧的宗祠都留下过他寻觅木材的足迹。朋友们得知他制作古琴的兴趣后也都帮他留意好的木料,制琴工具他也是各种海淘,没有的工具就自己设计,并请铁匠师傅打磨。一代代地研发制作着,每一代琴都有新的创新创意。制作第一至三代琴时都是在对古琴的外型设计进行探索创新;到了第四代琴,他开始思考古琴的声音,解决了古琴低音不醇厚的问题;第五代古琴时,从翻修旧小提琴的过程中,给了他制作古琴腔体很多启示。小提琴的构造及制琴的精密严谨,琴板的厚度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数,他把这些精湛的制作工艺运用到自己的古琴制作工艺中,第五代琴解决了前几代琴高音不明亮的缺点;第六代的琴已经在演奏手感(换把舒适、线条流畅)上和造型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与陆老师不断提高的琴技和舞台美术功底(舞台美术需要文学素养的积淀,文学想象力;手工的要求:木工、服装、化妆等都要掌握;各种声音、音色是通过美术这种语言诠释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到了第八代琴,他大胆创新制作了竹叶无底板式古琴和波浪形底板式古琴。竹叶无底板古琴的特点是:琴身竹叶造型;琴声音色干净,空灵,适合夜深人静时演奏,声音独特。但是还存在一些缺点:音量较小。波浪形底板式古琴的特点是音色温婉,缺点:底板容易变形。目前,这些缺点都在他不断探索中改进,这两款古琴及其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设计共获得四项国家专利,这在古琴制作历史上都很少见。即便取得了这样可喜的成绩,他还在不断地努力创新制作中,继而把他的技艺传递给他的学生们。
三、琴人合一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爱琴、习琴、悟琴、斫琴,這一路走来,艰辛、孤独与琴声相伴。然而,爱琴之人却“衣带渐宽终不悔”,甘享 “为伊消得人憔悴”忙并快乐着的琴人合一之境。采访中,问到陆老师,在斫琴或学琴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是怎么克服的?他想了一下说,没有什么困难,他乐在其中。如果非要说困难,只觉时间不够,因为白天上班,制琴只有在晚上和周末假期的时间进行,他一做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