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4
文档名称:

金匮要略1.doc

格式:doc   大小:466KB   页数:9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金匮要略1.doc

上传人:63229029 2017/7/27 文件大小:4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金匮要略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金匮要略》
绪言
一、《金匮要略》的成书、散佚、重现、整理
1、成书:
《金匮要略》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疗杂病的专书,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
2、散佚:
3、重现:
北宋仁宗时,翰林院学士王洙在馆阁蠹简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
4、整理:
北宋时,校正医书局高保衡、孙奇、林亿奉旨校订此书。题名为《金匮要略方论》,后人简称为《金匮要略》。
二、《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编写体例
1、书名释义:
2、基本内容:
全书共二十五篇。
第1篇《脏腑经络先后病》是全书的总纲,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都以例言的形式做了原则性提示。
第2~17篇论述了内科范畴的疾病(痉湿暍呕吐哕下利)。
第18篇《疮痈肠痈浸***病》论外科疾病。
第19篇将不便归类的其他几种疾病合篇讨论。
第20~22篇专论妇人病又名“妇人三篇”。
第23~25篇载方剂和食物禁忌。
原著前22篇中共涉及原文约398条,包括40多种疾病,共载方205首(其中有4首只列方名未载药物),用药约155味。
剂型方面:内服药剂:汤、丸、散、酒。外用药剂:熏、洗、坐、敷。
编写体例:
分篇论病、分条叙证、分证出方。
合篇依据:
(1)病机相仿,证候相似,病位相近。
(2)将不便归类的疾病分为一篇。如,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篇
(3)按科分篇,如,均属外科之疮痈肠痈浸***疮篇。
专论特点:
“专论”即一病独立成篇。如,疟病、奔豚气、痰饮病、水气病、黄疸等都是独立成篇。这些篇章疾病的独立性较强,临床特点较为鲜明。
条文特色:
原著论述条文,言简意赅,突出要旨。
(1)开门见山或借宾定主。有时开门见山,给疾病以明确定义;有时借宾定主,托出疾病特点。
(2)重视比较。有时把性质相似的条文列在一起,类比其异同;有时将性质不同的条文放在一处,以资对比思索。
(3)详略有别。有时详于方而略于证,示人当以方测证;有时详于证而略于方,示人当据证立方。
(4)略于一般而详于特殊。对于人所易知、人所熟知的内容每多从略;对于容易忽视、混淆的内容,不厌其烦详细分析。
目的:启发医者真正掌握疾病的证治规律。
三、《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基本论点
1、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1)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
(2)据脉论理。
(3)辨证论治。
(4)治未病。
(5)治病求本,重视人体正气。
(6)因势利导。
2、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
(1)载方205首,临床应用广泛。
(2)组方严谨精练,化裁灵活。
(3)重视药物专用与药物炮制、煎煮方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概述:
本篇论述了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的一般法则,属于全书概论性质,具纲领性意义。本篇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举例说明,做出了原则性提示。
要求背诵的条文:1、2、13、14、15、17
二、原文:
(一)治未病
原文(1)
词解:
上工: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上工,指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此处指有病后,治其暂时未病的脏腑,以预防病邪的传变。程林云:“治未病者,谓治未病之脏腑,非治未病之人也。”
实脾:即调补脾脏之义。
四季脾王:王(wang去声)通旺。脾属土,土寄旺于四季,《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即三、六、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旺之时(72天),故云四季脾旺。此处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健旺有时之意。
焦苦:焦,炒焦炮制,性禀温热入心,使心气旺而助其肝用。苦,代指苦寒药,泄心火而养其肝体。
虚虚实实:意谓不要实证用补法,虚证用泻法,使实证更实,虚证更虚。
分析:
1、治未病:
全篇首句提出治未病,意义深远,提示作为高明的医生在治疗病人时,不仅要注重治疗疾病发生的部位,同时要注意截断疾病传变途径,防止疾病进展转化,做到“先安未受邪之地”。
2、肝实证
以肝病为例,说明脏腑之间,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治疗时应照顾整体,及时充实病变可能波及的脏腑,以防止传变。见肝之病,知其最易传脾,故治肝病时应注意调补脾脏,使脾气充实,才能防止肝病的蔓延,此即“治未病”。肝病传脾是有条件的,脏邪实则能传,虚则不传;脏病惟虚则受传,实则不受。若脾气旺盛而不受邪,可勿需补之。临床上常用泻肝实(顾)脾法。如,逍遥散,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固脾,柴胡、薄荷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