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唐诗宋词选读李清照诗词鉴赏专题
2 / 34
李清照诗词鉴赏专题
【专题教案目标】
1、通过课程的学、词的创作时期、艺术特点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
2、通过李清照的学习了解南渡前后词风的演之际还看见远处薄暮缠绕室外的景象,微风吹拂下的蒙蒙细雨。敏感的少女立即联想到:春色已深,春光将逝,在这风雨之中,梨花恐怕要纷纷飘谢了。户外景色的逐渐暗淡,春天美景的逐渐凋零,使少女心头那一丝丝飘忽的愁绪更加拂之不去了。一味的天真烂漫,反而显得肤浅。有了这一缕缕说不清楚的愁绪纠缠,少女李清照显示出安闲宁静的一面,李清照成熟了。
3、婚后离情别思的抒发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婚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相互爱慕,多年的婚姻生活使他们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夫妻感情。丈夫外出做官,分离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李清照还是无法忍受离别所带来的相思痛苦折磨,她将这种情感淋漓尽至地表现在作品中。“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婉哀怨的场景:色彩鲜艳、气味芳香的红色荷花已经凋零殆尽,坐在凉席上感受着秋的凉意。秋的萧瑟枯萎,叫离人更难以抵御相思愁绪的侵袭,这秋凉,甚至一直穿透离人的心扉。自古以来,冷落的秋天就是一个典型的悲伤怀人的环境。在这样的季节里,丈
6 / 34
夫只身赴任,将自己留在家中,离别的愁苦意绪自然时时涌上心头
<二>后期词作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颠沛流离,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先后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虽然诗人这一时期的创作仍然取材于她的个人生活,但是社会动乱冲击了她生活的宁静,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使她的词作在思想内容上更加趋向于成熟,表现了她对理想的追求,对故乡故国的怀念以及她对落寞凄凉的晚年生活得感伤,词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忧患之后,其词作创作超越了个人圈子,而迈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现实。
书写苍凉人生,感发家国之痛,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主要内容。其后期词大致有伤时赋愁、思乡怀人、咏物寓意等几类。
1、以《声声慢》为例看其悲秋赋愁之作:
词中出现的是一个饱经忧患,不忘故乡国土,有深重愁苦的老妇人形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像是一连串感叹,吐出了对生活的惶惑之感,与往日与丈夫一起填词品茶的快乐相比更显凄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正式词人自身的写照,中原故土的沦丧、丈夫的病逝、流落异乡的孤寂······这一切都重压在词人心头,“怎一个愁字了得”突然停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看还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2、思乡怀人之作也是李清照后期词的组成部分。
《鹧鸪天》中说:“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道出了词人对丈夫无尽的思念,勾勒一个终日以泪洗面的形象。《孤雁儿》中词人哀曰:
7 / 34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表达对亡夫深挚的感情和自己只身的孤独。《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则是一首思乡词。词中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写尽乡思之浓厚与缠绵,反映了作者以酒浇愁愁更愁的心理。
3、咏物寓意之作在李清照后期词中占有不少篇章。
《满庭芳》(小阁藏春)是首咏梅词,词人以梅花自比,惋惜梅花经历雨注风揉而香消雪减,赞许梅花“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重点赏析】
1、《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以十四个叠喝起,千古奇句。“寻寻觅觅”写行为,“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行为、环境、心情三者横向循环,纵向延伸,统领全词整体建构。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抓住深秋气候忽冷忽热、反常多变的特点,突出心情的烦闷难熬。是气候多变引发了心情烦躁,也是孤独烦闷的心情更敏感于气候的反常
9 / 34
。烦闷难熬必然坐立不安,于是启动了后文中喝酒、望雁、看花等一系列寻求解脱的行为。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前句写喝酒,是借酒消愁。“三杯两盏”是不定数,说明他意不在酒,只是由于烦闷难熬,才下意识的以酒削愁。“淡酒”是非真实感觉,意在反衬内心愁情的深重难解。后句写屋外秋风呼啸,渲染秋愁。“怎敌他”三字,将喝酒与秋风巧妙绾联,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强调借酒消愁愁难消,秋风袭人更增添了浓浓的新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