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
一直以来,好多的家长在咨询问题时,聊起他们的孩子,“我的孩子不爱学习”“做什么事情都很懒”,“我的孩子很胆怯,怕事”,“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些问题是经常会被提到的,我绝对相信,在跟我咨询时用
的依据,最终决定了个性发展
的方向,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信念,认知系统。评论和标签是成长的导
航系统,你现在怎样评论孩子,将来他就很可能成为那样的人。并影响
他的整个人生。最终就会变成“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
不行,行也不行。”
想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贴标签”就够了!
刘翔退役了,这个参加了38次比赛,得了36次冠军的“超人”,被人记着的,却是他的两次退赛。因为伤痛,他被贴上了“刘跑跑”的标签。
翔飞人退役了。与其说退役,不如说是解脱了,从08年奥运会的退赛风波开始,他就
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只因为他曾是冠军,我们无法原谅他的受伤、老去、退赛,我们叫他“刘跑跑”。
但是,我们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为何要苛责他成为一名超人?
联想到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是如此,我们太习惯给孩子评论了。不是骄傲地猛,就
是恨铁不可钢地说自己孩子是“恶魔”,什么笨蛋、、小气、、、、烦躁、不自信等等,一串的消极评论脱口而出,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在各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论和心理暗示的作用特别之大。夸孩子、损孩子,是目前儿童教育中,典型的“贴标签”行为。而且父亲母亲经常贴的是“负面标签”,这是家长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不能否定,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有俏皮、捣乱,或有其他很多的小缺点,但这些都是正常的。如果作父亲母亲的,老是把目光盯住这些地方,长久抱怨自己的孩子,其实,真切出问题的,是父亲母亲自己的内心世界出现了认知偏差。
当我们给孩子贴标签时,他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
一致,这能够称为“标签效应”或“暗示效应”。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若是因为“标签”拥有定性导向的作用,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同时,这反过来加强了“贴标签”的人,使其更“坚定”自己的见解。
我们都知道着名的“伤痕实验”:实验者经过化妆,在志愿者脸上画一道血肉模糊、
胆战心惊的伤痕,先让志愿者看了效果后,借口补妆,静静把伤痕擦掉了。然后带着绝不知
情的志愿者到各医院的候诊室,察看人们对他的面部伤痕反响。当志愿者返回后,诧异的现
象出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表达了相同的感觉,他们感觉人们对他们比过去粗
鲁无理、不友好,而且老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平时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不同!
这就是标签的威力。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给他贴上“自私”的标签,他就会变得越来
越自私;你给他贴上“胆怯”的标签,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胆怯。我想,你一定会发现,当你为孩子贴上这些不良标签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如你所愿”变成你嘴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