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寨卡病毒(Zika)感染
2016年2月16日
寨卡病毒
寨卡(Zika)病毒最早于1947年从乌干达的寨卡丛林中的猕猴中分离。1952年确认人类感染;1954年首例病例报告,并分离到病毒。4年后东南亚散发。2007年第一次在雅浦岛爆发流行。截至201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一些太平洋岛屿至少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最新疫情概况
发生本地流行的国家(地区):30个
美洲的24个国家(地区):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危地马拉、法属圣马丁、巴拉圭、巴巴多斯、玻利维亚、马提尼克、法属圭亚那、海地、苏里南、厄瓜多尔、圭亚那、巴拿马、波多黎各、尼加拉瓜、委内瑞拉、库拉索岛、多米尼加、瓜德罗普、美属维京群岛
非洲1个国家(地区):佛得角
大洋洲5个国家(地区):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新咯里多尼亚、斐济、瓦努阿图
出现输入病例的国家(地区):16个
美洲2个:美国、加拿大
欧洲11个: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瑞典、英国、瑞士、奥地利
亚洲2个:中国台湾、以色列
大洋洲1个:澳大利亚
2015年以来寨卡病毒病报告国家/地区(截止2016年1月31日)
墨西哥 3例
萨尔瓦多 3,836例
巴拿马 99例
危地马拉 1例
洪都拉斯 2例
萨摩亚 31例
法属波利尼西,库克群岛, 新咯里多尼亚,瓦努阿图
委内瑞拉 7例
厄瓜多尔 6例
哥伦比亚20,000+例
玻利维亚 1例
圭亚那 1例
苏里南 5例
法属圭亚那 1例
巴西 56,318例
巴拉圭 6例
佛得角 4,164例
其他输入病例国家:
澳大利亚 3例
中国台湾 1例
以色列 1例
暴发疫情国家/地区(5)
散发病例国家/地区(25)
输入病例国家/地区(16)
输入病例:
美国 6例
加拿大 1例
欧洲输入病例国家:意大利、丹麦、芬兰、德国、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瑞典、英国、瑞士、奥地利
巴巴多斯 3例
波多黎各 1例
海地 1例
马提尼克 1例
法属圣马丁 1例
多米尼加共和国 10例
库拉索岛、尼加拉瓜、瓜德罗普、美属维尔京群岛
WHO对疫情形势的分析
近期美洲疫情快速传播的主要原因
缺乏群体免疫
除加拿大和智利以外,传播寨卡病毒的伊蚊在美洲广泛分布
PAHO 认为寨卡病毒可能传播到美洲所有存在伊蚊的国家和地区。
WHO官员1月28日:预计美洲地区将可能有300万-400万人感染。
寨卡病毒病
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出现死亡。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
寨卡病毒
Zika病毒为有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分类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可分为亚洲和非洲2个基因型。
黄病毒属包含53个种,其中27经种蚊传播,12种经蜱传播,14种病毒传播媒介尚不清楚。
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致病性和感染剂量
致病性。致病机理知之甚少,约1/5的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一般较轻,症状持续数天到1周,症状严重需要住院者少见,病死率极低。但是,有病例Zika病毒感染后出现Guillain-Barre 综合征,胎儿感染可能引起小头畸形。
感染剂量。病毒感染引起人类疾病的剂量尚不清楚,与传播途径有关。黄病毒经蚊叮咬传播感染的剂量一般为103-105pfu。血浆中游离病毒感染性很快消失(<10min)。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患者所占感染者的比例约为80%。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可能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传播该病毒。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