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漫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
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 及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 E.结果如何?(精品文档请下载)
1.先请几位同学依自己的理解介绍文中的人物。
允许有不同的表述,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方式:(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2)祖孙三 代人;(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4)老年人、中年人、少年;(5)慈祥的 奶奶,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儿媳、天真得意的孙子.
(精品文档请下载)
老师在同学表述的根底上,板书: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衰老的生命。
2.师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述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1)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2)爱是桥梁,爱是纽带;(3)亲情、真情、责 任感、使命感;(4)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5)惨重的责任,自需背负;(6)互相保护、尊重、体 贴的一家人;(7)幸福家庭;等等。 (精品文档请下载)
[老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精品文档请下载)
老师顺势出示板书:
四、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或强大的震 撼力或思想教益等方面的内容,集体交流阅读心得,老师酌情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 (精品文档请下载)
老师导学:老师指导学生可从用词生动、句式精巧、辞格丰富、描写细腻、情感丰厚、意蕴深化、角度独特手法别致等方面去考虑,去探寻。学会圈点、摘录及批注。 学生自由阅读,对课文进展“美”点追寻。老师巡视,掌握大概情况。 如:有的集中在对文章语言的赏析方面;有的聚焦于文章的选材的角度、情节的安排、细节的刻画; 有的着眼于文章写景的两个段落的分析等等。 老师在学生自主活动的根底上,组织全班同学集体交流,力求突出重点,打破难点,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假设有些问题,学生没有提出,老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起他们注意,激发他们深化探究。 (精品文档请下载)
赏析文章“语言美”,可能会有如下一些问题:
(1)我们在田野漫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提问:这四个人的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这话初看上去,好似就告诉我们:谁,在田野漫步。假设真是这样,冒号后几个词语的位置就可以调换 了。而实际上,原句一经打破,它就不能再现生活:(1)“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 在后面."(2)是“我”陪伴着“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带着“我的儿子”.生活为何要安排 得这般有序?其一,“我的母亲”老了,到了晚年,她最需要相伴的,自然是“我”这个做儿子的;其二,儿子有妻子带着,自然也就不会太“放纵";其三,假设妻子走在前面,母亲的视线就势必会 受扰,这样,母亲就不能静下心来去感受春天,感受生命。生活的有序安排,表达了一个做儿子的对 母亲爱的独运匠心。(精品文档请下载)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提问:去掉“熬"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从母亲的现状(思想压力和身体状况)角度考虑,“熬"字有“忍受压力、折磨,承受 艰辛”的意思。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精品文档请下载)
(3)后来发生了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提问:“分歧”“责任”用在这里,有大词小用之嫌,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写小事用大词,显然是借漫步来谈一个道理。
(4)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里,儿子为什么就不能“抱"?细究起来,初春的田野小路很潮湿,假设是“抱",身子容易倾斜 而滑倒,况且儿子还“很胖";再说了,“抱”容易挡住视线。一个“背”字,看似不经意的动作, 在这里,却倾注了一位年轻母亲对儿子深情的爱。 (精品文档请下载)
(5)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 子都是渐渐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似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精品文档请下载)
这句话的前半截读来不是很通畅。改成“但我和妻子都走得很慢、很稳、很仔细”
怎样?改后确实通 畅多了,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 起摔跌的。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 抚养下一代。在“我”和妻子背上的,是我们精神的全部寄托啊!如此一来,母亲和儿子就是再轻、再 不重,“我”和妻子也只能是走一步,站稳了,仔细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