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古诗中的酒文化.docx

格式:docx   大小:27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中的酒文化.docx

上传人:春花秋实 2022/8/26 文件大小:27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中的酒文化.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古诗中的酒文化
古诗中的酒文化
中国酿酒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中的酒神杜康即夏初时人少康。至殷商时,造酒业已非常发达;西周时更设有专管即将启程远行。此时,情人于城外郊野处设宴饯行,作者想到“兰舟催发”,分别在即,心中无限哀婉凄伤,于是,“都门帐饮无绪”,心情落寞,情绪纷乱,好酒的柳三变也变得无心喝酒了。此时的别离酒滋味苦涩,难以下咽。当离别情人后,中途停宿于江岸时,词人愁肠百绪,他只能用酒来安慰自己孤独、寂寞的心灵,用沉醉来排遣心中的愁绪和哀伤,“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许醒来之时,已是晨风吹拂,残月西沉的黎明了。词中两次写到饮酒,一次是“帐饮无绪”,一次是“酒醒何处”,其中的酒都是苦涩的滋味,代表着离愁别绪和孤独悲伤,酒在这里成了别离滋味的象征。
 三、酒与遣兴抒怀
  
   酒,在很多情况下是情感、心灵和意绪的一种物化。它可以其自身的热量和酒精刺激人的情绪、灵感和思维,使人热血沸腾、精神亢奋,文思泉涌,使人或产生创作的冲动,或产生情感的激变,因此,多少文人骚客借酒起兴,酒中兴怀,酒后成篇。这时的酒往往成为诗人、词家心路历程、情感历程的象征。
   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酒的精神产品,题下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没有中秋月夜的“欢饮达旦”和“大醉”,不能激发词人的创作冲动,不能使词人文采飞扬。可以说酒在这里以其无形的力量使作者感触兴怀,神思飞动,从而铸就了这首传诵古今的中秋词绝调。词的开篇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如果不是词人对月把酒,又怎能生出下面美妙的遐想,这首词只怕要变得质实无味了,哪里还能成为苏词中豪放、飘逸之作的代表!当然,苏轼生性旷达,他不会因为中秋月圆时的兄弟阔别而缠绵悱恻,作出小儿女情态;词人的情感世界虽因兄弟的别离而稍有一点遗憾,但对人生哲理的深悟又使他开朗而乐观。这种酒后的遣兴抒怀是明朗而健康的,没有丝毫的低沉与颓丧。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真正的豪放之作。词虽是因身临古战场而兴怀伤感,但在词的结尾处却有借酒抒怀之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人在凭吊古迹,缅怀英雄之后,想想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诸多不适意,他不禁生出“人生如梦”的感叹,只觉得光阴荏苒,韶华易逝,自己功业未成,却已“早生华发”,难免有几分惋惜和遗憾,于是,他端起酒樽,将酒徐徐倒入江中,既酬答明月给了自己月光如银的美好夜晚,也寄托自己追慕英雄,成就英雄业绩的情怀。从字面看,“人生如梦”近似消极,而从全词看,这里不过是人生不如意时的一丝感叹而已。
   《屈原列传》中虽未直接写到诗人饮酒,但却有两句与酒有关的千古名句。文中写到当诗人游于江滨时,路遇渔父,渔父问他“何故而至此”屈原回答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举世”二句可以说是屈原光辉峻洁人格的体现。所谓“众皆醉而我独醒”,是说那些党人们一味追求物质享受,成天纸醉金迷、醺醺然不知国之将亡矣;而诗人则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浑浑噩噩,与众人同沉浮。渔父见屈原如此回答,故意说:“……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实际上是假意劝诗人放弃清高孤洁,改而随波逐浪。诗人又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