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表现及护理.ppt

格式:ppt   大小:656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表现及护理.ppt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7/7/28 文件大小:6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表现及护理.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新生儿 胆红素脑病的表现及护理
张XX
在新生儿时期,任何原因导致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达342微摩尔/升以上时,间接胆红素可进入脑组织,而使脑组织受损,发生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不能仅以胆红素的数值为衡量标准,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存在病理情况时,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性增加,故应对黄疸的宝宝综合考虑,以评估胆红素的中枢神经毒性作用。在下列情况下,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性增加:新生儿存在病理状态,如溶血、缺氧、脱水、酸中毒、低血糖、败血症等,尤其是早产儿。
定义
临床表现
胆红素脑病患儿黄疽多较严重,全身皮肤钻膜呈重度黄染, (20mg/dl)以上,早产儿可发生在较低的胆红素水平时,尤其是有高危因素者。
胆红素脑病多见于出生后1周内,最早可于出生后1--2天内出现神经症状。溶血性黄疽出现较早,多发生于出生后3-- 5天。未成熟儿或其他原因所致者大多见于出生后6--10天。先天性葡萄糖醛酞转移酶缺乏症所致的胆红素脑病多发生于出生后2--5周。发生胆红素脑病的血清胆红素阈值依日龄而异,--( 20--25mg/dl)以上。
当早产、窒息、呼吸困难或缺氧、严重感染、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糖、低体温、,血清胆红素低于临界值亦可发生胆红素脑病。一般可于重度黄疽高峰后12 --48小时出现症状。
胆红素脑病的典型症状,以往将胆红素脑病分为4期:
1、警告期
2、痉挛期
3、恢复期
4、后遗症期
现多将前三期称为急性胆红素脑病,第四期称为慢性胆红素脑病。
临床表现
急性胆红素脑病:典型的急性胆红素脑病经历3个临床阶段。
第一阶段在生后前几天,反应略低下,嗜睡,轻度肌张力减低,活动减少,吸吮弱,轻微高调哭声。此阶段胆红素水平若能迅速降低,上述表现是可逆的。
第二阶段表现易激惹、哭声高调,拒乳,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呼吸困难,嗜睡和肌张力增高。肌张力增高累及伸肌群,可呈角弓反张,可伴有惊厥,或有发热,系由于间脑受累所致。重症者可深度昏迷,甚至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此阶段出现肌张力增高者可发展为慢性胆红素脑病,如紧急换血可能逆转中枢神经系统改变。
第三阶段通常在1周后,肌张力增高消失,转为肌张力减低。随即吸吮力和对外界反应渐渐恢复,继而呼吸好转,1 --2周后急性期症状可全部消失。
临床表现
新生儿黄疸
慢性胆红素脑病:
急性胆红素脑病到慢性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疽的后遗症期有一个演变过程。慢性胆红素脑病的典型表现通常在1岁前,婴儿喂养困难,进而高调哭声和肌张力减低,但深膛反射增强,持续颈强直,运动发育迟缓。一般在6--7岁之前安静时肌张力低下,直到学龄期,转为肌张力增高。
初期
轻度木僵(“嗜睡”,“昏睡”)
轻度肌张力减低,运动减少
吸吮乏力,哭声高尖
中期
中度木僵—激惹的
肌张力变化不一致—通常增高,有些出现角弓反张
喂养困难,哭声高尖
极期
深度木僵至昏迷
肌张力增高,有些出现角弓反张
不进食,尖声尖叫
急性胆红素脑病的临床特点
锥体外系异常:特别是手足徐动
凝视障碍:特别是不能向上看,即“娃娃眼”
听力障碍:高频听力受损,听神经病变,或听觉不同步
牙釉质发育异常:有绿色牙或棕褐色牙,门齿有弯月形缺陷
智力缺陷:仅少数智力发育迟滞
慢性胆红素脑病的临床特点
【护理措施一】
(1) 加强保暖措施,使体表温度维持在36~37℃;将患儿置入新生儿病房,温度24~26℃,相对湿度55%~65%,避免对流风和日光的直接照射;必要时置入保暖箱;
(2) 严格做好消毒隔离,注意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3) 提早开奶有利于建立肠道菌群,使胎粪尽快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轻黄疸程度;
(4) 对母乳分泌量不足和新生儿吸吮力弱者,适当缩短喂奶间隔时间;
(5) 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颜色、范围及程度等,积极协助医生判断病因;
(6) 准确记录每日大小便次数、尿量,评估胆红素浓度;
(7) 监测生命体征、哭声、吸吮力及肌张力等变化,及时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8) 使用经皮胆红素仪每日监测新生儿胆红素的变化,数值>25时(),进一步测量血清胆红素;
(9) 控制输液速度,不作快速静脉注射高渗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