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读后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读后感.docx

上传人:羹羹 2022/8/26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读后感.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有感
原创: 复兴
最近看有关古代解剖与早期中医理论形成的资料,涉及经络理论部分,友人便举荐看黄龙祥,于是借来了这本《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随翻即受益匪浅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有感
原创: 复兴
最近看有关古代解剖与早期中医理论形成的资料,涉及经络理论部分,友人便举荐看黄龙祥,于是借来了这本《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随翻即受益匪浅。
黄师从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内涵入手,旁征博引,史料详实,其以手阳明脉为例阐述学说建立的历程:古人在长期脉诊实践中发觉,大指次指间(合谷穴)至手腕桡侧阳面(阳溪穴)诊脉处可以诊候口齿部病症,同时针灸这一区域又能有效治疗相应的口齿部病症,古人将事实、规律与推想、理论交织在一起,因此,经络学说中带有很大主观推想成分的\"说明\"成分是以一种貌似客观性描述的形式出现,它遮挡了含有较多实践成分的\"规律\"部分,而在中医学说中,这样的状况比比皆是,并非只存在于经络学说之中。同时,中医学说\"规律\"更为常见的状况是既有来源于实践总结的成分,还有主观的成分。主观成分又有两种状况:其一,用想象、揣测充填缺少的事实以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二,并不缺乏客观事实,但为了维护体系的完备,实行\"削足适履\"的方式对事实进行剪裁、修饰。因此,作者提出本书的核心观点即古代经络学说即古人对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一种说明,它的精髓在于其中的视察对象本身——人体上下内外联系的规律,而不在于其直观、类推式的理论说明——十二经脉循行线。同时,中医学说科学价值的凹凸主要取决于该学说中\"规律\"部分的实践含量,而不在于其对于\"规律\"的说明以今日的标准衡量是否合理。


作者在本书经络部中详述了经脉概念的形成与经络学说的建立,试概述如下:
首先,参考《灵枢》、《甲乙经》等文献,经脉的概念源于脉诊,对比十二经标本部位与三部九候脉诊部位可以发觉,手太阴、少阴、阳明,足少阴、足阳明之本的部位与三部九候相应的脉诊部位完全相同,可见十二经标本原本是脉诊部位。在上下二部脉中,腕踝处脉可诊远隔部病症故称\"本\",相应的上部脉称为\"标\"或\"末\",《灵枢》中\"人迎\"与\"寸口\"以及《伤寒论》\"人迎\"与\"冲阳\"即是此例;
其次,古人发觉手足腕踝处脉可诊断局部病变,还可诊断远隔部位的病变,而后在实践中发觉刺灸局部还能治疗相应病症,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因此,古人从上下相应的两脉相联系,()形成最初简洁的\"两点连一线\"的经脉循行线,参考连线上的其他脉动处,描绘出一幅与马王堆出土帛书经脉文献记载酷似的静脉循行图;
最终,在古人观念中,\"经脉\"虽不行见,但其\"出\"于体表之脉动点可见,体表这些脉动点的轨迹便是\"伏行分肉之间,深不行见\"之经脉的走行分布。《灵枢·经脉》篇10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