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复杂电磁环境基础知识
批准人: 年 月 日
复杂电磁环境基础知识
教学提要
课 目:复杂电磁环境基本知识介绍
目 的:了解复杂电磁环境形成电系统、武器控制与制导系统、电子对抗系统等军事电子信息系统。微波无线电接力通信、卫星通信、散射通信与光纤通信,被喻为当代信息传输高速公路。
(二)电磁领域的对抗活动推动战场电磁环境的发展
战场上的电子对抗活动又称为电子战。通过近年来的几场战争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趋势:电磁应用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电磁领域的对抗活动必将日益激烈,使得以争夺电磁空间控制使用权为目的的电子战也越来越残酷。
电子战的初始阶段,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的电子对抗行为,完全属于通信兵不自觉的好奇心理趋使,常常用自己的收信机偷听其它电台或是敌方的电台,到后来听到敌方电台正在工作时,用同样频率对敌实施干扰,破坏对方的通信联络。这便是电子干扰的初始阶段。主要特征是:对抗方式单一(主要是通信侦听);没有建制(没有专用设备和作战力量);范围较小(限于无线电通信领域);自发行动(实施无线电侦察、窃听是无计划行动)。主要是运用无线通信接收机和测向机,通过侦测确定敌方电波方向,来推断敌人的行动。如兵力部署、运动方向等情况,以供指挥员决策。同时,也采取有目的的组织无线电通信发信机,有针对性地对敌实施电子干扰活动,以达到破坏敌方通信与指挥的目的。电子对抗的实质:电子对抗的斗争领域是电磁频谱,电子对抗技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争夺电磁频谱的控制权和使用权。
当意识到电子干扰的效果后,专门的电子战兵力兵器便应运而生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线电对抗活动已形成了规模,成为破坏敌方指挥通信或实施欺骗佯动的基本手段。
如英国人为了反空袭,找到了对付德国洛伦斯导航系统的办法,使德国飞行员轰炸错了地区,甚至是迷失方向而被迫飞到英国空军基地降落,当了俘虏。“弯腿”远距盲目轰炸系统,波束左为“点”右为“划”,类似莫尔斯电码。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时,日军担任偷袭任务的突击舰队出航后,便采取了无线电“静默”行动。而部署在日本内海和九洲的航空部队却进行着频繁的无线电通信联络,十分有效地迷惑了美军,掩护了偷袭部队的行动。
1943年5月,德国军队破译了英美联军的电报密码,电报内容是“命令美军空军基地在5月8日23时前完成向西西里岛运送地面部队的任务。”并进行了有效的利用。首先,德军在5月8日轮番轰炸了停泊在美军基地的英美联军的舰艇,同以往一样,轰炸时机群始终保持在1524米,使英美联军产生错觉,即认为只要是在1524米高空的飞机都是德军的轰炸机,只要立即开火保准没错。当奉命执行运输任务的美军机群飞抵预定空域时,突然遭到强烈的电子干扰,飞行员顿时失去了与地面的联系,只好在空中盲目地乱转。此时,德军利用英美联军“只认密码不认人”的习惯做法,进行了欺骗:“高度1524米,航向3500密位!”当美军飞行员按指令飞到位置时,却遭到美军军舰发出的密集炮火。
最为经典的战例还是二战期间的“诺曼底登陆”。
那是1946年6月,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英美联军)就运用了战略情报欺骗手段,在加莱海峡当面,大量使用了假目标,假指挥所、假无线电通信网等电子佯动战术,为德军营造了一个十分复杂的虚假的电磁活动环境,最终使得德军大本营和前线指挥官判断失误。
英美联军早在登陆的一个多月前,就在加莱海峡的当面多佛尔设立了假司令部,大量发送假电报,故意泄露“军事机密”,制造了联军即将渡过海路最近的多佛尔海峡,在加莱和布伦一带实施大规模登陆的假象。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的雷达对抗措施。至此,希特勒对盟军的登陆点选在加莱、布伦确信无疑,便调动其主要作战兵力集结在布伦地区。可是,英美联军却顺利地在诺曼底实施了登陆作战行动。参加登陆的2127艘舰艇,运载了几十万人的编队,只有6艘被德军击沉。据资料介绍,二战中联军投入的电子对抗设备约7000多部,可见,这一时期,电子对抗活动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对此,英国首相丘吉尔高兴地说:
“我们的欺骗措施无论在总攻开始之前还是在总攻开始之后,都有计划地达成引起敌方思想混乱的目的,其成功无疑令人赞美。”
电子战形成阶段的主要特征:方式多样(无线电侦察、窃听、测向、干扰);设有建制(有了专用设备和作战力量);范围较广(无线电通信、雷达和导航领域);自觉行动(有组织、有计划)。
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电子战进入全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电子战的技术得到了飞跃性的突破,对抗手段有了全面地发展。尤其是通信、雷达和光电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制导武器大量应用并成为主要攻击手段,就促使电子对抗技术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如专用的电子战飞机、投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