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
学习《指南》心得体会
学习《指南》心得体会1
在网上阅读课《3-6岁儿童学习与进展指南》,了解到幼儿进展和学习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内容又划分若干方面,特别详细。
通过阅读学自己整理玩具等等,我们自认为尽心尽力了,可是,孩子上了孩子园后一段时间后,老师与我们沟通,孩子的动手力气差,被包办太多……当时我真的很有挫败感,哪里出了问题?后来我仔细观看与思考,我发觉,我们的确让他去做,但是我们是让他以我们的标准去做,让他依据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做,我们不允许孩子犯错!
有一次,孩子在吃提子,于是吭哧吭哧自己剥皮,手小,动作慢,半天吃不了一个。爸爸在一旁着急了“直接吃了不就行了,皮最终吐出来”。于是,孩子剥完一个后,再也不剥了,他丢失了剥提子的乐趣。孩子自己叠被子,把被子铺在地上,左一下右一下叠不到一起,我们在一旁看的那个着急啊,怎么能把被子放在地上呢?你不知道把被子放在地上会把被子弄脏吗?别叠了,不够麻烦的。于是,孩子的又一次尝试失败了。孩子兴致勃勃的拿水壶开头浇花,“哎呀,那个浇的太多了,会把花浇死的,哎呀,这盆要从叶子浇,直接从根浇不起作用啊”。于是,孩子放下水壶,跑了……
6
其实,这个年龄段孩子所做的事,绝大部分都不是怀有恶意有意犯错误,更多的是由于好动和惊奇 ,他们是在用全部的感官来探究世界。很多事情,在成人眼中可能司空见惯,但在孩子眼中就是新颖独特的,并努力想弄个明白。所以大人认为不能碰的东西,孩子偏偏要去摸;大人认为不能干的事情,孩子偏偏要去做;大人认为很无聊的东西,孩子偏偏觉得很好玩。而每一次尝试,可能就是一次犯错;但每一次犯错,也可能就是一次成长。大人往往都觉得孩子的有些尝试盲目可笑,你怎么会那么做呢,你这样做岂不是很麻烦吗?可是孩子阶段的孩子大部分学习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作为家长,假如想促进孩子成长,不要要求孩子不犯错误,相反,要给孩子多一点空间,让他自己去尝试,要自我需求成长。不要拿成人的标准去硬给孩子套。
2、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在社会领域解读中指出:“孩子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玩耍中通过观看和仿照学习和进展起来的。成人应留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言传身教”出自《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行以言传也。”“言传身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在我国传承已久。
父母的言教有两个原则,一个是适可而止。适可而止、恰如其分的教育,孩子不反感,还能听得进去。教育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敬重孩子,爱惜孩子的自尊心。假如老是批判他,可能适得其反。其次是摸清脉络。父母要像医生诊病一样,对孩子消逝的问题,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思想根源,理清楚问题的发生、进展脉络,找对切入点,力争一句话说到孩子的心坎上,产生猛烈的共鸣。
6
作为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难免急躁,有时候真的是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有一段时间,孩子提什么要求的时候常常很着急,我们略微不准时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立马哭喊起来,而且要求还往往不合理。我们劝慰孩子,不要着急好好说,等孩子好好说了,我们又告知他,他的要求我们不能答应,于是孩子始终哭个不停。一来二去,家长也急躁了起来,“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不会好好说吗?你的要求不合理,不会答应你。”于是,孩子哭的更起劲了,大人和孩子都感到特别疲乏。后来,我发觉,孩子那段时间脾气急躁主要是和大人脾气急躁有关,是我们没有给他做一个好的表率作用。同时,事情发生后,我们也不能把握自己的心情,导致孩子的心情也无法稳定下来。后来,当孩子再发生同样的事情后,首先,我们确定把握心情,不发火,让孩子先发泄完,再慢慢和他讲道理,同时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不能同时教育他两个点。对于孩子来说,他能关注到的点只有一个,教育他不大声嚷嚷来表达自己是一个点,而他提的那个要求合理或不合理是另一个点,这是两个点。
比如说,他刚吃完晚饭,现在又要喝饼干,大声嚷嚷:“我要吃饼干,我要吃饼干……这个时候我想让他知道,如何正确去提要求,如何用合理的方式去提要求,那这个时候,饼干的事情我会先放一放,他多吃一次,少吃一次,可能也不会给他带来什么损害,而且一次并不代表着会成为惯性。
8
我们不能过分期望孩子,让他好好说话的同时,又能接受我们拒绝他提出的要求,这样,他下次还会接受大声嚷嚷的方式。假如他这次用了正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不正确的要求的时候,或者不太恰当的一个要求的时候,作为家长,第一,要区分先教育他哪方面?比如说我要教育他的表达方式,这个时候对他的不太恰当的要求我们就放一放,一个一个来,我们教育孩子要一点点来,别着急。
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