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考大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文大阅读考查常见设题方式
一、常见发问模式
运用了……手法(技巧)
表达了……(内容)
……的好处是什么?
……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要求:
一是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二是揭示作品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所表达的内容
三是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模式:
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达到怎样的效果
例如2006年湖北卷第19题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析: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这叫白描(或细节描写)。还有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这属于拟人化的描写。细节描写和拟人手法的特点就是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注意: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
纵观近年高考试题考生应注意以下“表达技巧”的作用:   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考题示例
2000年高考《长城》
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2、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
,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3分)
05湖北卷《土地》
《杨柳》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
二、叙述方式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我不习惯这里。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大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情,火之灵。自始自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大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考题示例 05全国3《张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