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2
文档名称: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docx

格式:docx   大小:45KB   页数:6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祖国的花朵 2022/8/29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
《秦兵马俑》的公开课在紧紧张张、匆匆忙忙中结束,有压力的课堂收获也就越多。
  反思一:教学内容取舍上出现偏差。本节课的自学重点有两点,而我着重想要孩子们学会的是如何仿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留下重重脚印的一位。秦始皇13岁即位时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据说用了70余万劳役者,花了38年才修建完毕。俑就是用泥土、木、石或金属制品等做的像人的殉葬品。此时,同学们一定想知道
  秦兵马俑到底是什么样的吧?走,让我们踏上历史的征程,到那2000多年前的地下王国去看看。
  (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教学伊始,教师没有借助其他媒体手段,而是直接运用充满***和诱惑力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秦兵马俑的兴趣,诱发体验欲望。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地亲近了文本,亲近了文本对象,为解读秦兵马俑做了巧妙有效的铺垫。)
  〖片段二·引导体验读书,叩开历史大门
  师:课文中有一个过渡段,直接点明了兵马俑的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它找出来。
  生:这个过渡段是第三自然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生:兵马俑的特点是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哪些自然段分别表现了这些特点呢?
  生:第二自然段写了“规模宏大”的特点,第四至八自然段写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作者斯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要在文字中走个来回,首先要把握作者的表达思路。引领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过渡段,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而且会让学生整体上了解历史珍品兵马俑的特点。一石二鸟,何乐不为?)
  师:历史有时是飘渺的,历史有时又是真切的。让我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叩开历史的大门,去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生潜心读书,批画圈点)
  生:我能从“已发掘的三个佣坑的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我知道一个篮球场的大小,可以想象五十个篮球场有很大的面积。
  生:“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我们这么大的学校也只有2000多学生,而且做操的时候,操场里都站满了人,近八千个是我们全校学生数的几倍,那规模的真大呀。
  师:说明文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列举数据,你们能从数据当中去感受事物的特点,可见目光的敏锐。而且还能凭借语言文字从自己已知的认识去推测未知的场景,这种学****方法值得大家借鉴。


  (体验中的客体不是同主体的意识、生命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生命意识中的客体。在深刻的、积极性的体验中,主体有一种强烈趋近客体、与客体同一的心理倾向。当学生在潜心读文产生这种倾向后,老师深入浅出的即时性评价,实际是巧妙地引领学生发挥体验的作用,以求透彻性的领悟。)
  生:我还能从一号坑中的数据“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米”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师:同样是数据的介绍,怎么有的是直接写出数据,而有的数据则赋上“差不多”、“近”、“多个”等词语呢?请你们思考,也可以讨论。
  生:一号坑一定是很规则,容易准确计算,所以直接写出了它的数量;当数字不够精确的时候,就用“大约”之类的词语。我去过西安兵马俑坑,看到有的兵马俑有严重的残损,大概不利于精确统计。
  师:同学们潜心读书的时候,不仅关注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可以在推敲文字中产生新的思考。
  生:我从“已发掘”中,可以想到还有未发掘的。我从中可以体会出兵马俑的实际规模一定比目前更宏大。


  师:我非常高兴你对文字有如此精妙的感受能力。是呀!秦始皇49岁的时候,丞相李斯向他报告:“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到空空的声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样,再也挖不下去了”。秦始皇听后,命令在“旁行三百仗乃止”,可见他要求越大越好。如今暴露的兵马俑仅是冰山一角。来,让我们把用数字进行介绍的句子合作读读。
  (师生合作读书,师读提示性的内容,生读数字介绍。)
  师:数字是枯燥的,当我们把文中的数字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已不在是模糊的概念。文字是一种符号,如果你透过文字读进去了,脑中就会浮现画面。真有那么神奇吗?“走进大厅”去看看吧!
  生读:“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军队。”
  师:“鸟瞰”是什么意思?
  生:“鸟瞰”就是从高处往低处看,形容看得很清楚,一览无遗。
  师:我来读读这句话,同学们闭眼想象能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众多的兵马俑。
  生:我看到了巨大的长方形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