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古诗词中的亲情,真挚而温暖,给人无限力量
亲情是什么?
在孟郊眼中亲情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长长的牵挂;
在王维眼中亲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那血脉相连的亲情,虽然大丈夫志在四方一心报国,但想起远在家乡的双亲也难免泪湿沾巾。
3、《责子》
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白发覆垂在两鬓,我身已不再结实。身边虽有五男儿,总不喜欢纸与笔。阿舒已经十六岁,懒惰无人能相比。
阿宣快到十五岁,也是无心去学习。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识六与七。通儿年龄近九岁,只知寻找梨与栗。天命如果真如此,姑且饮酒莫论理。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诗的语句是诙谐的,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孩子,而是以戏谑之笔,又显出一种慈祥、爱怜的神情。
可以说,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画化了的,在叙说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读来忍俊不禁,可以想见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这是带着笑意的批评,是老人的舐犊情深。
4、《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作者苏轼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此生此夜,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世间最难割舍的就是亲情,天涯海角,藕断丝连,无论何时何地亲人间的牵挂永不中断。
5、《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