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蒹葭》原文与翻译.pdf

格式:pdf   大小:262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蒹葭》原文与翻译.pdf

上传人:cengwaifai1314 2022/8/31 文件大小:2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蒹葭》原文与翻译.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蒹葭》原文与翻译
【原作】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绪和空虚
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
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
穷,征一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
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
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
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
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
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
“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
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
“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
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
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采采”,使
全文声情兼备。
[内容述评]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一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
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
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
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
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
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
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
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
才、友人、情一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
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
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
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
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
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
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早
晨的薄雾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