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
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相应的努力。或者,如果爱仅仅是
一种令人心神荡漾的情感,体验爱全靠偶然并且只有幸
运儿才能“坠入”爱的情网呢?我们的这本小书是立基于
前一种假设的;而大多数人毫无疑问是相信第二种假设
的。
但是,人们并不会认为爱情是无关紧要的,相反他们
渴求爱情。他们看了无数的爱情悲喜剧,听了成千上万跟
垃圾一样的爱情歌曲然而,几乎没有人会认为爱情
当中有什么值得去学的东西。
他们之所以持有这种特殊态度是建立于几个前提
的;这些前提无论是单个来说还是结合起来,都倾向于支
持他们这种态度。大多数人将爱情问题首先看作一个被
爱问题,而不是去爱和有没有能力去爱的问题。因此,对
他们来说,关键是:我如何才能被人爱?我如何才能成为
值得被人爱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各
样的途径:一种尤为男子所采用的方法是在其所处的社
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获得成功,尽可能地攫
取权力或获取财富。另外一种尤为女人所偏爱的方法是
通过塑造形体和服饰打扮等手段使自己富有吸引力。另
外一些为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是发展自己令人快的
礼仪、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等。为了使自己
值得被人爱而采用的许多方法与人们要在社会上获得成
功所采用的方法一样,即都是“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
影响”。事实上,在我们这种文化中,人们所理解的“值得
被人爱”本质上是广受欢迎和拥有性的吸引力这两种倾
向的混合物而已。
隐藏在对爱这种态度即,爱没什么可学的
的第二个前提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
不是能力问题。人们认为去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
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导致这种态度的原因有些是
根源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世纪
在“爱的对象”的选择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英国维多
利亚时代( ,正如在许多传统文化中一样,
爱情往往不是自然地导向婚姻的经历。相反,婚姻是通过
男女双方的家庭、媒人撮合或者在没有中间撮合者的情
况下由习俗缔结。婚姻要门当户对,是在社会考虑(即地
位、财富、社会关系、受教育状况等)的基础上缔结的。至
于爱情,人们假定婚姻缔结之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但最
近几十年来,浪漫的(罗曼蒂克式的)爱情这一概念在西
方世界已被普遍承认。在美国,尽管传统因素的考虑并未
完全消失,但人们更多地是寻求“浪漫的爱情”,寻求个人
的会导向婚姻的爱情经历。这种爱情中的新的自由概念
必定会大大提高爱之对象的重要性,而不是爱情之功能
的重要性。
同这一因素紧密相关的是当代文化的另一特质。我
们整个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的。
现代人的幸福就在于欣赏商店橱窗的激情中,用现金或
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商品。他们也以这样
的心思来看待人。对一个男人来说,对他有吸引力的女孩
子对女人来说, 对她有吸引力的男子就是他
( 她)所追逐的商品“。有吸引力”一般就是指一整套在人
格市场受人欢迎并被追逐的品质。到底是什么特定的决
定一个人是否有吸引力的因素取决于当时的时尚,这不
仅指一个人的生理条件,也包括他的精神气质。年代,
一个抽烟、喝酒、泼辣和性感的女子被看作是富有吸引
力;而今天的时尚则要求女子要家常而内向。世纪末、
世纪初,为了具有受青睐的那一整套品格,一个男人不
得不富有侵略性和野心勃勃,而如今却是心地厚道、与人
为善的男子更受欢迎。归根结蒂,坠入爱情的感觉,仅仅
是一个人对用来交换的人类商品的价值的权衡而已。我
想做一笔交易:从社会价值的角度考虑,对方应该值得
要;同样,对方也要考虑我公开的和隐秘的财产以及发展
潜力,来判断是否值得要我。这样,如果男女双方在考虑
到自己的交换价值的情况下,已经在市场上找到了现存
最好的对象,那么他们也就自然坠入情网,发生爱情了。
正如在实际购买地产中一样,在这笔交易中,对方的有发
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值得对方考虑再三。在
一个市场化浩浩荡荡,物质成功被视为首要价值的文化
中,人类爱情关系也同样遵循统治着商品和劳力市场的
交换模式。对此,几乎没有理由表示惊讶。
产生在爱情这件事上没什么可学的这一看法的第三
个前提是人们混淆了“坠入情网”)的初始
体验同“身在爱中”或者使用更准确的词:
)的持久状态这两者的区别。假如,有两个
迄今为止同我们一样相互陌生的路人,当使他俩隔开的
那堵高墙突然拆除,相互接近,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
们俩合二为一的一刹那就成为最美妙、最心醉神迷的经
历。这一经历对那些一直离群索居、孤独无爱的人来说就
更加幸福,也更为奇妙。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