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屠呦呦获“诺奖”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屠呦呦获诺奖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一时间,举国欢庆,媒体沸腾,人们热议。屠呦呦的母校浙江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也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并开展向屠老学习的系列活动。笔者作为屠老母校之一宁波中学的现任教师目睹了这一切,倍感荣幸,但又略显担忧。屠老无疑是成功的,她的成功与其所受的基础教育肯定有着一定的联系,可是她那个年代和那个年代所受的基础教育与今天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屠老的成功对今天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何启示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勿唯分数论英雄,要以兴趣为导向实施素质教育
高中阶段的屠呦呦,学习成绩并不算拔尖。这位当年在效实中学学号为A232的女生,,,数学平均成绩70分,,[1]20。屠呦呦中学时的同学陈效中回忆说,屠呦呦成绩在中上游,并不拔尖。屠呦呦的班主任徐季子老师也这么认为,觉得她并不起眼。但她对生物非常感兴趣,每次生物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屠呦呦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一次,老师开玩笑似地说:如果其他同学都能像屠呦呦一样勤学好问,认真听讲,我即使再辛苦也开心![1]20-22后来高考填报志愿时,屠呦呦颇有个性地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屠呦呦的这种成长经历和成功告诉我们,分数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兴趣或许更为关键,勿唯分数论英雄,要以兴趣为导向,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唯物辩证法主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基础、兴趣和特长不同,发展的侧重、教育的方式和达到的目标也应有所不同。反观今天的基础教育,有那么多的学校和教师都在拼命地抓成绩、提分数,要升学率、重点率,学校千人一面,教育千篇一律。学生的兴趣呢?个性呢?很多学生厌学,很多学生失去自我,很多学生没有方向,很多学生缺乏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以至于希望中考、高考来得更早一些,以寻求自我的救赎和解放。在这样的教育常态下,怎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怎能培养出新的、更多的诺奖获得者?怎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变吧,请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立德树人,科学育人,实施素质教育,培育核心素养。
二、勿因困难而退缩,要用信心争胜利加强挫折教育
屠呦呦说:我经历了190次失败,但我还要继续努力与尝试。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的确,从1969年1月开始,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药方,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研究中,为了破解难题,她重新把古代四、勿视名利为明珠,要让协作放光芒注重团队合作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6日13时,屠呦呦在接到评委会常务秘书林达尔的致电、通知她获奖的消息并诚邀其赴瑞典参加诺贝尔颁奖大会时,她是一如既往的淡定,85岁的屠老在回应时着重提及的是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工作者的认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