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读后感
篇一:《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案例与反思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材分析: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是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眼睛”中的一篇夹叙夹议的说姑娘渴望读书的愿望,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中。
教学难点:
感受贫困地区儿童对读书的剧烈渴望,激起学生的爱心,激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的学习。
教学流程:
一、激发情趣,引出课题。
1、老师出示大眼睛图片,让学生说说照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
3、老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了解背景,初步感知。
1、为了让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有学上,有书读,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于1989年月10月组织实施了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希望工程,说说你对“希望工程”的了解。
2、“希望工程”这项凝合着多数人爱心的工程,让千千万万贫困学生背起书包,踏进校内。1992年,记者解海龙深化大别山地区考察“希望工程”时,在安徽省金寨县万头村的一间昏暗的教室里,发觉了一双大眼睛抬头注视黑板,那瞬间的眼神被记者的相机捕获到了,从而留下了这张非常宝贵、令世人关注的照片——《我爱读书》(出示大眼睛照片)
3、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吗?
4、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大眼睛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
三、深层品读,引发感动。
1、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自然段,通过抓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学习条件的艰苦。
1)、找出带“跋涉”、“蜿蜒”的句子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
2)、“跋涉”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换成一个四字词语吗?
3)、又要爬山,又要过河,说明什么?
4)、成人在平地上每小时走不到10里路,那么30里路就要走多长时间?刚才大家可能忽视了,成人每小时走的路程,那么对于这些不满10岁的孩子来说呢?(读2—4句,想像求学的情景。)
2、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点拔。
3、沟通:你是怎样来上学的,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4、虽然上学路途遥远,而且危急重重,但年龄幼小的她却非常坚毅,不管刮风下雨,总是按时上学,是什么信念在支撑这些孩子?她是多么的渴望读书呀?(补充板书:渴望读书的)
5、阅读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描写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的?读一读,看哪些词最能概括眼睛的特点?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
6、小组沟通感受。
7、学生汇报,老师点拔
“你看,这双大眼睛??每一句话??
1)、谁情愿把你阅读这一段中的感受与大家一同共享?
2)、是啊,在她的眼里,老师板书的每一个字,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那么重要,多么用心的大眼睛!我们该怎样读好这一段呢?(指名读)
3)、省略号告知我们,她还生怕漏掉什么?你能接着说句话吗?
练习:她生怕漏掉 。
4)、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一起读一读这段吧!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耀着渴望,充溢着愁闷。”
1)、“愁闷”是什么意思?知道她为什么担忧失去学习机会吗?
2)、是啊,正因为贫困,他们无法像我们一样坐在宽敞光明的教室里学习;正因为贫困,他们每天来不及梳头洗脸,跋涉30里山路来上学;正因为贫困,孩子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