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园林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1,198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园林论文.doc

上传人:才艺人生 2022/9/1 文件大小:1.1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园林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园林论文
2
中国造园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以建筑为基础,将建筑山水花木进行高度的融合,通过有序的空间组织以及不同的细节设计,同时,园林自然和人进行高度的融合,再借助于诗文绘画的点题,最终使后人直到现在所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殊艺术追求

一池三山的基本构架,追求自然布局,具有曲线的特征,崇尚“初发芙蓉”的古典美学。

景色深藏不露,空间处理欲扬先抑,造园手法简约凝练,环境意象含蓄深远。

通过布局、建筑、景物、装饰烘托意境。

、儒家思想的奠基
《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认为“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
6
“崇尚白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休,陶然与自然的闲适心情。
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寓义于物,以物比德,倾注花木以深沉的感情,成为精神寄托,所谓“一花一木见精神”。例如,竹。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隐喻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从竹子的人格化可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
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悔、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这些植物被人为赋予各种象征和比拟,运用到园林中就能引起人们无限联想,形成丰富的环境意象。如杭州的西泠印社,其主体建筑有柏堂、竹阁等,环境意象以松、竹、梅为主题,来比拟文人雅士的清高、孤洁的性格。
、道家思想的渗透
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
6
据《关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置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扶桑。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据《史记孝武小记》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小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在宫苑里凿池筑岛,用造阔的方式来摹拟东神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
(1)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
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主水。昆明池遗址的面积至今仍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同时,主附水体之间已有明确的仰承呼应关系。班固云:“前唐中(池)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数量众多,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木空间,产生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
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山体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台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园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
在已往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的园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为传统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一池三山”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