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的叔叔于勒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3、理解小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4、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提问有兄弟姊妹的学生,了解一下手足情地变化是源于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引申)在现实生活中,手足之情是否禁得起世俗的考验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体会一下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二、检查预习情况
拮据(jié jū ) 栈桥(zhàn )煞白(shà ) 撬开(qiào )皱纹( zhòu )
牡蛎(mǔ lì ) 别墅(shù ) 诧异(chà ) 褴褛(lán lǚ ) 阔绰(chuò )
女婿(xù ) 嘟哝(dū nang )
2、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短短的一生中,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著名的有长篇《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短篇《项链》、《菲菲小姐》、《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了课文,你直接的感受是什么?你还思考到什么?(让学生谈谈课文的感受)
2、理清小说三要素
小说的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
学生复述故事主要内容:菲利普一家因为于勒的挥霍无度而陷入困境,于是期盼着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却在船上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于是想方设法躲避于勒。
整理故事情节
开端:(1-4)盼于勒
发展:(5-19)
高潮:遇于勒(20-48)遇于勒
结尾:( 49)躲于勒
3、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是随着什么而变化的?(于勒的经济地位)
四、品细节。
1、浏览全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以及对待于勒的态度。说明于勒处境不同便有不同的评价。
对于勒的称呼:
 贫: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
 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救星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对于勒的态度:
全家的恐怖(打发他去美洲)
全家唯一的希望(每周日盼望于勒回家)
恐怖,仇恨(设法躲避)
2、提问:当他有钱时家人的心情如何?——盼
 当他无钱时家人的行为如何?——避
(板书:
 于      勒:穷―――富―――穷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3、分析菲利普夫妇变化的原因:(多角度思考)(1)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骨肉关系也要以金钱来衡量;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其他原因等等……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题
第2课时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
1、盼于勒:
阅读3、4、12、13、14、15、16段,回答下面问题
(1)这些加点词语反映出菲利普夫妇怎样的共同心理?
(2)为什么他们如此希望于勒回来?
(3)由此可见,于勒在他们眼中是什么地位?
明确:(1)反映出菲利普夫妇热切盼望于勒回来,两人都爱慕虚荣。
(2)因为家庭生活十分拮据,样样都要节省,而于勒在美洲发了财,盼望早日归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3)在菲利普夫妇的眼中,于勒是金钱的化身
2、吃牡蛎
阅读21、22、23段,回答下面问题
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笔墨写两位太太吃牡蛎?
(2)对于吃牡蛎这件事,菲利普夫妇表现出各不同的心理,请你分别说说两个人的心理是什么?
明确:(1)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心,绝妙地描绘和嘲讽了菲利普想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蛎的庸俗心理。
(2)菲利普想摆阔绰、附庸风雅;菲利普夫人想省钱,又爱面子。
3、疑见于勒
阅读25-31段,完成下列问题::
结合上下文,分析菲利普(菲利普太太)不同表现所反映的内心活动,然后补填表格内容。
菲利普的表现
菲利普的心理
菲利普太太的表现
菲利普太太的心理
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
紧张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恐慌,不愿相信丈夫所说的话
他向旁边走了几步
害怕于勒看见
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恐惧
他低声对我母亲说
害怕女婿听见
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曾有片刻恐慌,随即变得冷静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