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1、 、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 、影响研究。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学术风格:历史实证主义。
影响研究: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1、 、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 、影响研究。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学术风格:历史实证主义。
影响研究: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有两个特点:1、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国家;2、局限在欧洲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列文、奥尔德里奇。学术风格:审美研究。
平行研究: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一方面从新批评的文本理论出发,提倡美学的介入,对没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跨国文学进行研究;一方面提倡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的跨越性研究。
(三) 、跨文明研究。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
比较文学源生于欧美,虽然有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的主张,实际上因为欧洲中心主义,其视域一直局限在欧洲文明。中国学者必然会有尖锐的文明异质感,无法忽视文学现象背后隐藏的中西文明差异。特点: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思潮的背景下,立足文化的多元性,强调不同文明的文学的异质性的相互对话。
二、当前发展趋势:1、理论大潮的影响; 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港台学者
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提出“中国学派”的设想。 3、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
2、 比较文学的体系和方法
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美国学者雷马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见教材第5页)
3、 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具备的三个基本属性:
(一) 、跨越性。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
(二) 、可比性。跨越性必然要受到可比性原则对它的有效限定。“没有可比性的比较是荒唐的比较。”(刘圣效《比较文学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可比性的四种情况:1、同源性: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2、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文化过滤、文化误读和创造性叛逆。3、类同性:不存在实际的历史关系的不同国家文学之间,在美学意义上存在的显明的相合和隐性的遥契,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交叉关系。4、异质性和互补性:凸显跨文明的文学之间的根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