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秘书沿革看秘书工作的职能
乔树伟
给领导“减压”还是“帮倒忙”
影片《生死抉择》中有这样一件事:一名老职工写给李高成市长的反映中阳纺织厂领导班子腐败问题的信件被市长秘书“截留”了,由此引发了群众对李高成的误解,也给李高成的工作带来了被动,负面影响很大。当李高成责问秘书为何扣住他的信件时,秘书解释说:是为了减轻领导的工作压力。
问题:
“截留”了反映中阳纺织厂领导班子腐败问题的信件,是给领导“减压”吗? 为什么?
,秘书有哪些职能? 怎样才能履行好这些职能?
古代秘书工作的起源与确立
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萌发于夏,形成于商,创立于周。
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有了原始文字、原始的公务活动记录,有了专事记录的人员,出现了秘书活动。
夏朝出现了比较规范的秘书文种“誓”及宫廷档案“图法”,并有了以此为主要业务的官员。
●商代诞生秘书人员——不同名目、不同职掌、不同层次的史官,商朝末年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有了甲骨文书,文书档案工作起步。
周代是我国秘书工作的初创时期。王宫、诸侯国和地方官府都设立了秘书机构,配备有内宰、左史、右史、承、女史、行人等秘书人员,其中女史直接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的典籍和文件,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女秘书。
秘书职业道德
西周秘书人员记录帝王言行、国家大事时有一定的规则,即“书法”
“书法”的核心:“君举必书”和“秉笔直书”
这一职业道德成为我国古代秘书人员的优良传统,经久不衰。
古代秘书工作的起源与确立
古代秘书工作的发展
自秦至汉,我国的最高秘书机构经历了一个“建立丞相府—削弱相府,起用尚书—建立尚书台—尚书台取代相府”的历程。
东汉桓帝在皇宫设立了秘书监,虽然它只负责皇帝图书档案的管理(皇宫档案馆馆长),但这是我国首次出现“秘书”的概念。(实际并非秘书官员)
曹操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创立了秘书令,配备了秘书左丞、秘书右丞,成为独立的秘书机构,负责收发、处理奏章,撰拟、发布命令。曹操的创举在于他使秘书不再是官署名称,而成了现代秘书概念的始源。
古代秘书工作的成熟
隋、唐、宋三朝的秘书工作日益健全。本时期朝廷的秘书工作先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承担,
“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元代对秘书工作的贡献主要在于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两方面。
明朝的中央秘书机构就有了内阁、六科、通政司、司礼监、文书房等。
清朝沿袭了明代的秘书制度,只是机构进一步扩大,军机处的设立是其特色。
中华民国时期的秘书
孙中山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开创了我国秘书工作的先河。临时大总统府设立了秘书处,配备了秘书长和秘书。
北洋政府时期,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设有秘书机构:秘书厅。
从1928年起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在政府实行五院制。政府初设秘书处,后改名为文官处,五院都设有秘书处。为了指挥政府,蒋介石设立了自己的秘书机构——侍从室。此时,一些大中型企业和社会团体中也设置了秘书机构。
国民政府对秘书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33年以“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为中心开展了“行政效率运动”、1938年到1945年推行“行政三联制、1947年大规模的“文书工作竞赛运动”。
中国共产党建国前的秘书概况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设立了秘书,毛泽东是党最早的秘书。
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秘书的主要职责“负责党内外文字及通信及开会记录责任,并管理本党文件,本党一切函件均由委员长及秘书签字。”1926年中共中央正式设立秘书处,1931年党制定《文书处理办法》。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秘书工作日益健全,文书档案和保密工作都已经制度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秘书工作
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日至1966年5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秘书工作处于发展和上升时期,其特点是健全了秘书工作机构,建立了统一的、全新的秘书工作制度,促进了秘书工作的规范化。
1951年7月当时的国家政务院发布了《政务院关于各级政府机关秘书长和不设秘书长的办公厅主任的工作任务和秘书工作机构的决定》,明确秘书机构设立的原则,规定了具体岗位和职数的设置。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秘书工作
1951年全国秘书长会议提出:“秘书长和办公厅主任工作的性质是既要参与政务又要掌管事务。”就明确了秘书工作的两大职能。
政务包括综合、调研、信息、督查、办文等工作,主要是给领导想办法、出主意、当参谋;事务主要是协助领导搞好后勤保障,抓好督查落实,使工作有效运行。秘书部门既要抓好事务服务,保障领导工作的正常有效运转,又要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保证领导决策优质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