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
背景介绍
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关键一年。国民党军队倚仗装备精良、兵力较多的优势,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并占领了延安。此时有人断言:蒋介石已经稳操胜券,共产党则像过早凋谢的黄花,开始枯萎了。连莫斯科也认为撤离延安的决定是错误的。
然而,蒋介石低估了毛泽东。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不动声色地下出了一招险棋:从蒋介石伸来的虎口般的“钳铰”处中央突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同时将主要进攻方向指向敌人战场上最敏感而最薄弱的地区大别山,并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刘邓大军。
进军大别山,自断后路,向敌人的心脏地区千里跃进,确是一步险棋。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 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
刘伯承邓小平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 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 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尔后, 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 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 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共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刘邓大军
于是,战争的车轮在这里扭转,历史的轨迹在这里转弯。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开始了!
大别山的斗争
中原地跨鄂、豫、皖、苏、陕五省,北至黄河,东起运河,南临长江,西迄伏牛、汉水,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要解放军能在中原立足生根,就可东慑南京,西逼西安,南扼长江、武汉,直接威胁敌人的长江防线和江南统治区,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战场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因此,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曾说:“自古谁得中原,谁得天下。”
作为中原局书记,邓小平对中原战场有一说,谓之为“四水三山会中原”。四水:江、淮、河、汉;三山:泰山、大别山、伏牛山。要在这三山、四水之间创建中原解放区,就必须首先控制住大别山。邓小平号召部队勇挑重担,不怕困难,义无反顾地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一定要站住脚,生下根。
刘邓大军迅速分兵,在鄂东和皖西战略展开。其第三纵队在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率领下,奉命挺进皖西,先后解放了六安、霍山、金寨、岳西、舒城、桐城、庐江、潜山、太湖等地。9月,刘邓大军经过激烈的作战和紧张斗争,建立了百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初步完成了战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