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1/13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其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用残酒。
试问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1/13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其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用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仍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点稀少,晚风急猛,我固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旧如旧。知道吗?知道
吗?应是绿叶茂盛,红花凋落。
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初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足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
对春季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
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见觉庭园中的花木必定是绿叶茂盛,
花事凋落了。所以,翌日清早她急迫地向“卷帘人”咨询室外的变化,
马虎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仍旧”。对此,词人忍不住连用两
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察看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2/13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应出作者对春季将逝的痛惜之情。
词的写法新奇,重视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组成境界。作
者不是平淡无奇地去描绘百花凋残的暮春光象,而是立足清早醒后,
从“昨夜”写起,经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睁开联想,而后转变
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
可是是作者心里虚构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变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心里到客观现实的转变
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建。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由也正在这里。
其次,经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照衬托。这类写法,不单语言
精华生动,构造也由此显得格外紧凑,使读者犹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的真实感。人物的身份、性格、修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异也都历历
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开朗。“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
察看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冷淡,它恰巧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
的深婉。没有这类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行能写出好作品来
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原来用以形容人的“肥”、
“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茂盛与红花的稀罕,示意出春季的
渐渐消逝。这一句无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仍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
是极富创建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合可是三十三字,但它却能经过生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1/13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活中一个极其一般的细节,反应作者丰富的心里世界,用语平白浅显,
境界委婉深沉,拥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2/13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仍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穷凄婉,却又妙在委婉。短幅中藏无数波折,自是
圣于词者。”这段考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说明
(1)常记:常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傍晚时候。
(4)沉醉:烂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适合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坐船而回。
(8)误入:不应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争,用力、抢
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1/13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14)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2/13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
译文
仍旧常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
深深地沉醉,而忘掉归路。
向来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路进入藕花的深处。
如何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简评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意,
似为回想一次快乐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
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
一个幽香流溢,色彩绚丽的,幽杳而神奇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
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