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以“画”促学巧破重点——《渔歌子》教学设计
以“画”促学巧破重点——《渔歌子》教学设计
张旭琴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渔歌子》这首词情趣盎然地表现了渔夫悠闲的乡村生活。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的《渔歌子》也是一片诗情画意。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是一篇旷世名作。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诗词已不陌生,并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忆江南》也是一首词,所以学生对词的常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渔歌子》本身文字比较浅显易懂。所以,学生对于《渔歌子》的理解和体会应该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关键是教师要提供相应的踏板。
【教学目标】
“塞、箬、笠、蓑”这四个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这三个生字。
,并背诵。
,想象画面,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自由闲适的思想感情。
。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和意境,体验作者宁静、悠闲的心态。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内涵及原因。
【教学思路】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绚丽的瑰宝,面对古诗词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典,教师没法讲,也不能讲。所以本堂课我以板画为突破点,围绕着板画开展一系列的朗读,体会,想象和练写,以画促读,以画促写,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通过前面的铺垫,让学生深刻理解“不须归”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导人
大屏幕出示关于春天的四字词语。
学生轻声读一读,并谈谈发现。
(设计意图:出示这些描写春天美景的词语,一是为了积累,二是为接下来的课堂练笔做好准备,三是为本节课奠定了优美、闲适的情感基调。)
(一)出示“渔歌子”这个词牌
“子”是读第三声Zi,在这里是“曲”的意思。
。
“渔歌子”这三个字让学生猜测本首词的大概内容。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他们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的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学会新的知识,利用已经学过的《忆江南》的知识进行迁移,学生能更好地接受。)
(三)整体感知,通读词句
。
(1)初读,重点在字音。(2)再读,读出节奏。
(3)第三次读,读出对这首词的第一印象。
,找景物。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对这首词的第一印象,认为这首词很美,那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向我们传递这种美的信息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学生对这首词的一个整体感知,也是从学生的“读”到教师的“画”的过渡。)
,学生欣赏体悟。
(1)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景物,并引导学生用上第一环节中的四字词语来描述。
(设计意图:教师用板画的方式把景物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把对词的感受带入到朗读之中。)
(2)学生一边看板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