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文档名称:

2022《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1.docx

格式:docx   大小:33KB   页数:3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2《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1.docx

上传人:hh思密达 2022/9/7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2《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1.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22《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奇妙的水》教学反思1
本课有两个主要活动:相识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通过每一活动来引导学生相识一种水的现象,从而合并起来表述主题:奇妙的水。
第一,相识水的毛细现象。首先引导学生做探究性试验视察浸2022《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奇妙的水》教学反思1
本课有两个主要活动:相识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通过每一活动来引导学生相识一种水的现象,从而合并起来表述主题:奇妙的水。
第一,相识水的毛细现象。首先引导学生做探究性试验视察浸在水中的纸巾改变,让学生相识毛细现象,在此基础上,给出毛细现象的描述性概念。在视察浸在水中的纸巾改变时,为了让学生将留意力集中在纸巾上水的改变,我设计提问:水是怎样在纸巾上向上爬的?学生很简单地描述出毛细现象的特征。最终,提出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潮湿的墙根、植物茎吸水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相识生活中的毛细现象。如:毛巾吸水、棉布吸汗等。
其次,相识水表面张力。首先用背投出示一元硬币,提问:请揣测一元硬币能不能装水,如能能容纳多少滴水,并将揣测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试验并将实测结果与揣测结果对比,说明像水这样的液体,具有使表面尽量缩小形成弧形的力,这种现象是水的表面张力。这里要求学生只相识现象,不探究缘由。这样的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本课是首次学习揣测环节,它是“搞科学”的重要一步,它对科学发觉、科学概括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学生试验前,先“想一想”必定会调动已有的学问阅历,借助于推断和推理,在脑海中产生多种说明模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接着引导学生揣测“放多少枚回形针,水会溢出来”试验,意在学生发觉水的表面张力。经验从预料——试验——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放多少枚回形针,水会溢出来”试验中,学生惊羡水的奇妙和科学课的欢乐。最终,讲解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表面张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水黾在水面上滑行、草叶上的露珠、水滴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相识生活中的水表面张力。如:眼泪、雨滴、汗水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领学生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经验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到用学到的科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奇妙的水》教学反思2
1、化深为浅,以师生合做嬉戏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会团结”“相互拉着”。
水的表面张力试验中,学生很简单发觉水溢出前的形态,但要让学生理解“相互拉着”还是有些难度的。课前我也想过在学生发觉现象后,干脆告知学生这种现象叫做水的表面张力,但总觉得有些抽象。课间学生的嬉戏给了我灵感,让我想起了自己儿时的嬉戏“跨大步”,其中嬉戏者的合作不正似概念中的“会团结”“相互拉着”吗?
2、让学生在试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发觉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我最初提出让学生将直尺插入水中视察水是否会爬带有很大的即兴色调。我想与其让学生发觉水会沿着纸巾向上爬后,再让他们细致视察纸巾,不如给他们设置一个疑问:水为什么不会沿着直尺向上爬?接着我提示学生思索两次试验变更的条件是什么,不变的条件是什么。由于变更的条件只有材料,所以学生得出水爬与不爬与材料相关就相对简单一些。再加上纸巾和直尺一软一硬,一个充溢空隙,一个结构质密表面光滑,较简单对比,提出假设,这样学生提出假设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3、将名人名言通俗化,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旧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所以学术上追求卓越的人肯定要擅长而且渴求和别人交换思想,集众家之长。我认为在课堂上将这句话稍加变更不仅能使学生仔细听取别人发觉,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沟通的主动性。今后总有一天学生能够看到萧伯纳的名言,我想那时他们也许也会想起这节课学科的某些片断吧。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对一些有价值的细微环节没有充分利用。比如在学生汇报水的表面张力揣测与试验结果时,我没有抓住机会让实际放回形针数少的组分析少的缘由;比如有个学生在汇报本组水的表面张力结果是,本应是“加满水后水的表面呈……水将溢出前水的表面呈……”,而这名学生却两句话都是“水溢出前的杯子……”我只顾让各组汇报结果,没有刚好订正学生叙述上的错误;比如学生处理溢出来的水的方法,其实正好利用了水的毛细现象,但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毛细现象时,我没有加以有效的引导。
2、语言不够严密、精确、科学,没有做到字斟句酌,随意性比较大,针对性不强。
本节课留给我的启示:
1、科学课要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老师首先要具备肯定的科学素养。正如一句老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