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徽州古建筑概述
——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目录:
建筑结构类型
建筑结构
混合式体系特征
大木作
建筑构造小木作
瓦作
室内材料
三、建筑材料
室外材料
四、总结
〔注:建议大家用WPS文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徽州古建筑概述
——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目录:
建筑结构类型
建筑结构
混合式体系特征
大木作
建筑构造小木作
瓦作
室内材料
三、建筑材料
室外材料
四、总结
〔注:建议大家用WPS文字软件翻开,否那么图片会错位〕
一、建筑结构:
〔一〕、抬梁式构架
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假设干层,后在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通过枋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形成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消耗木材较多,结构复杂。而且这种构架根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大型、华美的住宅,用抬梁式梁架。
〔二〕、穿斗式构架
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枋承托挑檐。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牵子、斗枋和檩作横向连接。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局促。小型住宅多使用穿斗式梁架,或者是局部使用双步梁架。
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
〔三〕混合式
徽州建筑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即在中部厅堂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混合式结构体系特征:
兼收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之长。徽州祠堂,需要获得威严的气度和肃穆的气氛,以抬梁式为主,仅在山墙处施以穿斗式;宅第,那么仅在厅堂处用抬梁式,生活起居局部,尤其是楼层,用穿斗式。
适应性很强。首先表现在对复杂地形和特殊功能的适应,如地势低洼处,常用木柱架空,过街楼因功能需要而架空。其次是对不规那么建筑平面的适应,这主要得益于穿斗式。最后,还表达在上下层结构的相对独立。徽州宅第的楼上和楼下分间不一致时,就会导致楼上分间立柱点下层无柱支撑,而立于梁上。这种结构能够允许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下层梁柱的硕材保证了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遵循斗拱制度。由于两种结构体系都分别用到了斗拱,所以在徽州木构中,既有抬梁式惯用的成组的斗拱,又有穿斗式使用的撑拱和插拱。
二、建筑构造:
〔一〕大木作〔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构件均称为大木〕:
柱、柱础和櫍
按柱的外形分有直柱、梭柱之别。直柱即无卷杀的柱,梭柱是将柱卷杀成梭形,来源于宋代,明代徽州建筑保存了梭柱。明代外墙柱子多与外墙脱离,清代边柱角柱半嵌入外墙内。柱子的高细比约在1:9到1:10,两端略细,中间略粗。
为使柱子外轮廓线挺拔、优美、富有张力,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在柱头以下1∕3柱高处做成弧形,每1∕9柱高收进1分,1∕3柱高共收进3分,加上柱肩处收1分,实收进4分,使柱子外形称为梭柱,这种做法叫做“卷杀〞。有的在柱子下段也有卷杀。
柱础是柱脚下面垫的一块石头,用以保护柱脚。柱础有各种形式,花式丰富。简单的仅用方形石块,大型住宅用圆形和八角形础石。复杂的也有由基座、础身。盆唇三局部组合而成,并可雕上多种花纹和图案,花式那么是越到清末越繁复。
櫍是一块圆木板,垫在柱脚之下,柱础之上。櫍的木纹一般与柱身的木纹方向成正交,有利于防阻水分上升。柱与柱础间通过摩擦阻力固定,因此当櫍开始腐朽时,可以更换,可使柱身不受影响,不致“感染〞而腐朽。后来清代取消了櫍,通常是在柱脚下打一小孔洞来排除湿气。
枋、雀替
额枋,明清徽州建筑不仅将梁栿加工成月梁,还将阑额等额枋加工成月梁状,月梁的形式几乎在任何一座徽州建筑中都随处可见,十分盛行。明中叶前,月梁状额枋下刻一新月形长弧线,俗称“剥腮线〞,后逐步变短变圆,清代蜕变为圆,也可以由此作为推断建筑年代的佐证。
雀替,指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有用在柱间的落挂下,那么是纯装饰性的。一般认为,雀替就是宋?营造法式?中的绰幕枋。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由丁头拱演变而来的,后面将详述。
替木,设置于栌斗或令拱斗口上〔也有直接设在柱头上的〕,与枋平行,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即增加了构件连接的强度,又可缩短构件跨距。明代徽州建筑的令拱上多使